阿德勒认为人人都会自卑,而自卑的补偿心理促使自己选择超越,但是儿童对优越感目标的追求是否是朝着有益的方向在努力,这需要父母或者老师进行引导。当然,评价的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利益。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这种社会情感,或者说,要加强孩子认识与社会一致的意义。
在父母或家长想要了解儿童,就要从孩子的整体入手,不要以某一行为下结论,以偏概全。作者说我们还必须把时间和效果考虑进来。一个行为必须切合现实的逻辑,而且其切合程度必须显示出,这个行为对于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关联程度。事物的普遍结构是对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行为的结果与这种标准是一致还是冲突,迟早会水落石出。
我在日常不需锱铢必究,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儿童的行为,即便是消极问题,也避免大惊小怪或者怒不可遏。就像朱永新教授所说“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同样,对于儿童的教育,无论是父母或者老师,需要的是耐心,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让科学的理念内化于心,这样才能看懂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渴望和需求,从而进行有意义的引导,对症下药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阿德勒举例说一个懒惰的孩子通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这样的评价要比说“他什么都做不好”所带来的伤害更小,也因此他会继续懒惰下去,遮掩他可能不会的事实。我想作者的这个案例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的给予孩子消极的评价,如果能够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则能够做出正确的引导,避免孩子继续放纵自己。
但是还有一些行为会随着时间消失。13岁男孩口吃,断断续续接受多次治疗,有时候更严重,有时候会好转,反反复复。家庭成员有爸爸(商人,易怒),母亲(孩子最怕的人),还有一个弟弟(认为母亲偏爱他),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无法释放内心的压抑与愤懑,他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走上了一种对社会和自己无益的方向。这个男孩的口吃是可以治好的,只要鼓励他,教育他独立。
虽然清楚我们的生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试图去控制每一个运动确实有益无害的。我们只有任凭身体自由挥洒,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无需刻意,只要父母或者老师用心、真心、诚心,相信我们的孩子不会差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