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关键词:复利,概率,黄金思维圈
1.复利
提及这个词,最早是跟钱挂钩,大一暑假参加了长投的小白训练营,有提及。把这个概念用在学习上,是加入成长会后,S老师大课上讲的。(如果我的记忆没出差错的话)
这本书中又提到复利,可见它的重要性。复利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也许你不曾听过这个词,但你也一定知道这个故事:国王想要奖励发明国际象棋的宰相,而宰相要麦子的故事。第一个小格赏1粒,第二个小格赏2粒,第三个小格赏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到最后,就算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过来,也满足不了宰相的要求。
宰相要的麦粒总数为:1+2+4+8+......+2^63=2^64-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在刚开始的时候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觉到的,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
这个词可以和我们常常说的进步挂钩。把时间拉长,才可以看到进步,有点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味道。我们所付出的时间和汗水都是在慢慢叠加的,量变引起质变。
那,什么是复利呢?作者认为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生活中,凡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事情,都可以视为复利效应。比如储蓄,网站访问量与搜索引擎,公众号的阅读量等等。
接下来作者用了两个概念来延伸复利效应。
①幂律分布:二八法则,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20%的网站吸引了80%的访问量,而80%的网站只能共享20%的关注。在比如收入,股市波动,图片点击量……
②正态分布(钟形曲线):平均的占主要部分,极好的和极差的占少数,而且平均值差别不会很大,比如身高和智商……
毫无疑问,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幂律分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争当前20%。
怎么做?
用好复利。
影响复利的两个因素——利率和执行次数。(换句话说就是,强度和持续时间)
只要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到位,持续做,就会心想事成。
举例说明
在此引入一个理论——六度分隔理论,即一个人想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肯定可以通过6个人认识到他。
一个人平均有150个朋友(一度人脉),而你的朋友也各自有150个朋友(二度人脉)……以此类推即可。其关键是,你想要传递的东西可以从一度到二度再到三度四度,最后,就是网红了。
人脉也符合这样的复利模型。你能从一度人脉到二度,取决于你的实力,别人是否愿意为你背书。所以拓展人脉的关键是:①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②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2.概率论
数学上的概率论应用到生活上,是特别神奇的一件事儿。早前已在万维钢老师的《万万没想到》一书中领会到了,在此便不叙述了。(如果当时我也写了读书笔记,还可以参照呢,唉!)
3.黄金思维圈
感觉自己眼熟这个词,但却又说不出来,其实在生活中,自己已经无意识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只是不够具体。
黄金思维圈的最基本应用是: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what——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how——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why——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什么黄金思维圈,搞了半天就是这个。但是当我仔细读了作者这句话之后,我才懂得它的重量——
看起来是很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当你深入去思考why的时候,就会发现答案可能和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作者举了营销的例子。比如奢侈品手表的广告绝不会仅仅说它走时多么准确;相反,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告诉你关于这个品牌的故事。比如,有的品牌会不断告诉你他们对手表的品质追求,一只手表要生产8年。这就是站在why的角度,来卖情怀。
试一试吧,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黄金思维圈。当我们从why的层面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在how的层面就会产生很多的创新想法。从“结果”导向“行为”。
图· 堆糖
文· 纸多糖
书·《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