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两江指的是哪里呢?
原来安徽、江苏两省在康熙六年还是一个省,名曰江南省(它与江西省同属于一个总督的管辖,所谓两江,就是江南与江西的简称),省会江宁。后来虽然分成了两个省,但名称依旧保留。
整顿两江,先从哪里开始呢? ——江南乡试
自从太平天国作乱,江南的乡试已经有十余年没有举行了。本身就是读书人的曾国藩很清楚,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重要性,而且自己打太平军,也是打着卫道的旗号,才得了普天之下士子的心,从而吸纳了全国的有才之士。
曾国藩不惜巨资,恢复了江南贡院,如期举行了江南的乡试。两江读书人纷纷叫好。在这次乡试中,有一个落榜的考生,此人写给了曾国藩一个治理两江的万言书,所言恳切,非常细致,很得曾国藩的赞赏,直接把他收为幕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薛福成,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的思想也作为考研的一个小知识点,非常厉害。
这样一个有经世之才的人,竟是一个落榜生,可见此人眼光之深远,很清楚科举的弊端,而把时间用到了别的书上。
遇到了曾国藩这个伯乐,实属大幸。
接着就是治理盐政
在历朝历代,食盐都是国家很重要的一笔收入。也是油水最多,滋生腐败最为严重的地方。当时的两江官员,几乎人人都能从盐政上得到很大的一笔收入,这就导致国家的财产大量流到了私人的腰包。甚至于有传言,湘军士兵在打仗的时候,也有部分军官从事走私盐务来赚钱,盐商们深恶痛绝,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不得不提一嘴,曾国藩带领湘军打仗的这么多年,为整个湖南积累了许多财富,包括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很多都是湖南人。在与太平天国交战的这么多年,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一车一车的都运回了湖南。曾国藩一裁军,这些靠打仗赚到钱的湘军士兵回到家乡摇身一变成了土财主,他们或者起屋买田,送子读书;或者经商跑大码头,出门会阔朋友,开湖南一代新风。这就使得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从此眼界大开,风气大变,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称为近代最有名气,最有影响一个省份。
曾国藩治理盐政非常严格,先抓了一个满蒙亲贵用来敲山震虎,然后任用贤才分拨打各个关节,去严格控制盐务的每一个环节。遂使得两江盐政焕然一新。
然后设立金陵书局,把普天之下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作的书籍刊发,让读书人鉴赏,还有一些外国著作,也找人翻译之后,进行出版,让读书人可以接收新思想。
这一系列的举措可都是功及千秋的事情。
水师改制
然后曾国藩召回了彭玉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水师改制,目前大清朝陆军实力雄厚,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海军,将来对抗海外蛮夷,水师的力量不容忽视。于是联合恭亲王,与七省总督一起上书皇帝,希望把长江水师改为大清朝的海军,很快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统一。
这件事能成功,首先它对于朝廷来讲是一件好事。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大臣之间的支持,这件事情可以说没有任何阻力。来看一下,七省总督都是什么人。
直隶总督刘长佑,出于湘军,所以有利于湘军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反对;陕甘总督杨岳斌更不用说了,曾国藩的爱将;两广总督毛鸿宾是曾国藩的同年,交情甚好;云贵总督劳崇光,湖南的乡贤,也是曾国藩的老朋友了;四川总督骆秉章,多年来为长江水师筹集了上百万两银子,肯定也不会反对的;湖广总督官文此人重名利,给他些好处,也不会反对;最后一位,他就是闵浙总督左宗棠,需要曾国藩亲自去说服,就算他不同意,这么多人赞成,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有限,而且此人识大体,有远见,相信不会拒绝的。恭亲王是曾国藩的大后台,肯定会大力支持。
我在想,以曾国藩的人脉和实力,怎么会不让朝廷忌惮呢?
还好湘军主动裁撤,不然真的不好收场。
两江的整顿刚有起色,一个重磅消息传来,曾国藩不得不再次启程:亲王僧格林沁在山东与捻军交战,不幸战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