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对短少精悍的作品胜过对洋洋洒洒的记忆。
一篇在美国夺得大奖的超短篇小说《三封电报》,连问标点符号,总共才15O余字。然而,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的笔法时而顺向时而逆向,竟掀起了三次大的艺术波澜。巴布与其妻弟去非洲度假打猎,然而却“猎狮身死",此一波澜;妻子想见丈夫一面,令弟运尸回来,然而运回的却是“狮尸",此二波澜,妻子再复电说有误,弟弟再回电说“无误,巴布在狮腹内",此三波澜。这三次波澜,都是由顺向发展与逆向回答相结合而构成的,委婉曲折,错落有致,情节完整,变化多姿,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
《三封电报》全文: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一一佛来特"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问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一一佛莱特"
这篇小说的成功之神奇,是巧妙地运用了尺水兴波的写作手法。
尺水兴波,即在面积很小的水域兴起波澜。在写作上说尺水兴波,就是使很短的文章起伏多变,腾挪跌岩,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比喻说法。
我们讲古人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人们对文章的审美要求。中长篇小说,要做到这点是必须的且难度不大,但如果在很短的篇幅里,尤其是微型作品,要做到这一点,就得颇费苦心了。
其实,尺水兴波的表现手法在我们学习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也经常享受到艺术熏陶。我记得学过的《醉人的春夜》,宣传“五讲四美"的文章一一就彰显了这种特点。文章虽仅一千来字,但误会环生,波澜叠起。
那个夜深人静的路上,小伙子骑自行车一掠而过,可“又回来了",陈静以为要加害自己,顿时“紧张起来",其实小伙子是回来帮她修车的,此一波折。当自行车无法修好时,小伙子又问她家住多远,陈静误以为他不怀好意,又“没了主意",下意识地往前紧走,实际上小伙子有近则送一程,远则修好车的想法,此二波折。小伙子将车修好后,陈静问要多少钱,小伙子说“五块",陈静以为是“敲诈",其实小伙子是开玩笑,一分钱也不收,此三波折。这样不仅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而且渲染了紧张、幽默、和谐的气氛。
回忆起那个时代的文章,很有历史沧桑感一一不过,现在普及了私家小轿车,骑自行车走夜路上下班年轻人应该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