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章的曲折、变化
【出处】:清 恽敬 《与秦省吾书》:“ 侯君 文清浏见底,波折皆出天然。”
语文写作指导:文章要有些波折
作者:zhangwei19910302 日期:2014-10-22 浏览:466
作者:江苏高邮市赞化学校 俞永军
本次习作《我不再为而》,依然是半命题作文,学生所写内容虽然偏离主题的不多,但挖掘得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波折,或者说没有在“不再”上下功夫。既然是“不再”,肯定就有“第一次”,也就是说,第一次肯定是因某事而悲观、失望,乃至沉沦、堕落。而今,不再悲观,不再失望,不再沉沦的原因是什么呢?只要学生能把这写详细,我想,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由此可见,“波折”是完善文章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以鲁迅《社戏》为例,“我”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就充满波折。
看社戏前:波折之一,叫不到船;波折之二,不准和别人同去。“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其中“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说明“我”沮丧至极。“忽然间”事情出现了转机:转机之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转机之二,伙伴们愿意和“我”一起去;转机之三,也是最重要的,双喜打包票。
看社戏:波折之一,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老生没有翻;波折之二,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波折之三,最烦看的“老旦”坐在那儿不停地唱。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喃喃地骂”“不停地吁气”“打起呵欠”,甚至“骂着老旦”。但双喜的提议“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立刻获得大伙的赞成,事情有了转机,“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往回赶。
月夜归航:波折之一,摇船摇得太疲乏,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但不久就有了转机,桂生想出的主意,“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可以偷来煮得吃;波折之二,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他一定会骂的。转机是如果他骂就要他归还去年捡到的枯桕树。
第二天遇到六一公公:波折是钓鱼时看见六一公公,而且还在责备“我”及伙伴们,“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蹋坏了不少”。但事情很快出现转机,当听到“我”说豆很好吃时,六一公公不仅没有责备,还大大褒奖“我”一番。尤其是“我”担心母亲知道这事会责怪时,哪知六一公公不仅送了些豆子给母亲,而且还当着母亲的面“极口夸奖我”,说“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看来,无论是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故事。故事情节平淡无奇,叙述直来直去,读来自然缺少情趣。故事情节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曾读过一篇文字简短、情节曲折的文章,题为《猎狮》,全文如下:
伊丽薇娜的弟弟弗来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尔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收到弟弟的电报:“巴布尔猎狮身死——弗来特。”伊丽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周后从非洲运回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巴布尔尸。”很快,又收到非洲回电:“无误。巴布尔在狮腹内。”
这篇文章以电报为线索,缀连出猎非洲、猎狮身亡、运狮回家、尸在狮腹等情节,可谓一波三折。最后故事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有了波折,我们才可以在细节上动点脑筋。不少学生的文章中都出现过“不再为失败而流泪”,而且这个“失败”也仅局限在考试上。文章中先说由于考试失败,自己很伤心,后来在父母或同学的帮助下取得了好成绩。好一些的会选个老掉牙的故事,如蜘蛛织网、破茧成蝶……最终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这些不是不可以写,但不同的人写同样内容的文章,又有多少可读性呢?
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生活气息,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成长中的典型事例。尤其是细枝末节的挖掘,要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即便我们的生活单调乏味,但只要我们去用心发现,总能找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或令人怦然心动的写作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