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安利下,我终于忍不住去看了《血战钢锯岭》,尽管战争片一直不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爱情美好而让人向往,战争场面震撼人心,带有浓烈个人英雄主义的救人场景使人热泪盈眶。战争片的残酷背景之下,夹杂着亲情、爱情、友情,最后回归到个人信仰。
看完之后有诸多感触,不吐不快。
关于武器
停止杀戮的最好方式是放下武器。
促使主人公戴斯蒙德放弃武器的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
1. 童年时期与哥哥玩闹,他挥舞着砖头将哥哥打伤之后,呆呆站在十诫面前想着自己差点杀了自己的哥哥时,母亲对他说:“杀人是众恶之首,取走他人的生命,是上帝眼中最严重的罪”。
2. 当父亲打母亲的时候,戴斯蒙德冲过去抢过父亲手中枪并指着他。此时他的心里想着:“我已经杀了他”。他心里明白,只要握着这把枪,就可能造成杀戮。
这两件事情发生时,戴斯蒙德手上都握有武器,一个是砖头,一个是手枪,一个打晕了哥哥,一个在心里杀掉了父亲。
在这个时候,戴斯蒙德已然下定决心——停止杀戮的最好方式是放下武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一旦手里握着武器,就会有想要使用它,这种冲动只是一种本能。英文里面有一种说法叫“Trigger Happy”,当一个人握着一把枪的时候,他扣动扳机的原因可能只是他想做而已,就像拿着刀就得切点什么东西,拿着木棍就会想挥舞,拿着砖头就想拍人一样。
我想正是因为明白这种心理,戴斯蒙德才选择不去接触武器,这样就能避免违背自己的意愿。
关于勇气
什么是勇气?
勇气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敢于面对并反抗自己的害怕的东西。
勇气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敢于违背强大的势力。
勇气是害怕死亡,但是仍然坚定的踏上征程。
影片通过三件事情刻画了戴斯蒙德的所展示出来的真正的勇气:
1. 可以忍受父亲没有理由的鞭打,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却抢过父亲手中的枪并对着他怒吼。
2. 可以忍受战友的欺凌,但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违背上司的命令。
3. 坚持不带武器上战场,并冒着枪林弹雨抢救队友,甚至敌人。
关于信仰
信仰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坚信并去坚持的东西。
戴斯蒙德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但是却像是在与全世界为敌,在军事法庭开庭前,面对上司,面对妻子的劝说,他有过怀疑,但是仅仅是那么一瞬间,他想为了父母,为了妻子,妥协一次,然而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信仰,然后才有了拯救了无数战友的英雄。
我相信,如果妥协哪怕那么一次,他就无法保持以前那般虔诚的信仰,就像一颗珍珠上的小小瑕疵,价值有如天壤之别。
以前听到过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在这里分享一下:
一位高僧四处云游,有一天他走在一个深山中,突然见到一处佛光大放,隐隐有佛音传来,高僧很是奇怪,如此深山中还有这等高人,我定要见他一见,于是高僧朝着那佛光处行去。走到近处,才发现是一处茅屋,佛光与佛音皆从这茅屋中传出。高僧上前敲门,开门的是一个寻常老妪,老妪将他请进屋内。
稍事休息之后,他终于忍不住问道:“我远远看到此处佛光大盛,不知阁下修习哪家佛法。“
老妪答曰:”多年前,一位大师来到此处,传于我六字箴言,念做“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niu)”,我每夜诵念,日日不辍。“
大师未作细想,纠正道:”这最后一个字不应该念吽(niu),而是“吽(hong),你之前都念错啦!”老妪将信将疑。
第二天高僧离开茅屋,行到半路,突然想回去看看,来到茅屋时又是晚上,只是这次屋内没有佛光和佛音传出。高僧稍一寻思,马上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于是他再次进屋给老妪解释:”你原来念的没错,这个字应该念吽(niu)。“
事毕,高僧离开茅屋行出很远,却再未见有佛光传出,高僧叹息道:”错已铸成,无可挽回矣!“
”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最后用王阳明的这句话来总结一下戴斯蒙德对于信仰的坚持再合适不过了。
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生,在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