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主的火是一种偶然下的必然,很少有人再回过头去看她的莫名退役,她的个性张扬,她的“背锅”,只记得她一个个金句,“我的眼睛就是尺,”“我的眼比电子器还准!”“就是千分之一秒,我也看得出谁的刀尖先过去的!”这就是专业,因为节奏好、专业强、共情感,网友希望把她焊死在解说台上。这种“出圈”,固然借了冬奥的东风,更离不开她本人的专业。专业的力量不可估量,专业走进百姓心理认同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她评价自己赛后的闲庭信步,“我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我累”
在看曹林老师的《时评写作十六讲》,评论专业主义之二是对专业问题的敬畏,大众对专业的敬畏感与“消解权威”“专家变砖家”趋势共存,加之多数人存在从众心理缺少批判性思维,于是,公众苦“键盘侠”久矣。这也是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愿意把自己专业的东西置于镁光灯下,因为舆论是把“双刃剑”。如此看来,还是缺乏专业自信专业能力,从而产生预判恐慌和结果恐慌。
我们很难精准定位自己的职责,无法精准说清我们是干什么的,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现在我们都有如此困扰。业务宣传职能宣传说了很多很多遍,听到的意见建议还是加强普法宣传。当然,因为对我们专业的不了解导致无法反馈专业的信息,这很正常。“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的宣传也大多集中在我们的话语体系,个人认为,一大半的症结在于这个话语体系还没有与大众话语体系完美融合连接。最好的一次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专业、及时、共情,理、法、情完美展现。跟短道速滑5000米接力摔倒仍能晋级决赛一样,与大众的预判不一致,但对照规定,满足“踢冰刀”判罚规则,仍能晋级A组决赛。而这个专业规则就因为这个半决赛意外,走入大众视野。濛主第一时间的解说更是给肾上腺素拉满的观众一个很好的定心丸。正当防卫条款也因为一个案件,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进而实现指引评价教育预测作用。专业,是专业者的闪光点!
所以,什么是专业?就是对规则精准研究,对结果精准判断,对过程精准解析。专业化办案,专业化宣传,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找到连接点,小切口暖新闻大格局重普法防风险促预防,任重道远。
我在写文章,女儿在一旁做50以内加法,我说你不能先算十位,要先算个位,个位超过十十位要加一,你要养成先算个位的习惯。女儿说妈妈,这是不进位加法你没看到吗?是的,别以为你是中年人就能在加法领域专业。专业,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