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章鱼哥-央视主编(主题:深入了解你的用户需求场景 打造亿量级别传播案例)
整理:十六
1. 场景的前世今生
场景:这2年新媒体的兴起逐步带来了“场景”的概念。
场景让人具有具体实在的印象感受。所以兴起不足为奇。
应用场景:场景常常表现为与游戏、社交、购物等互联网行为相关,通过支付完成闭环的应用形态。
超级入口:能够引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者能够使用户长时间停留的应用形态,如视频、游戏、微信。
传统行业里面的“场景”化概念。例如万达广场、长隆乐园这样的传统企业大IP都是以“场景”作为构建物品的。万达的场景:周末休闲时光,我能在里面吃喝玩乐一阵天。长隆乐园的场景:这是我带着孩子度过周末亲近大自然的最佳方式。
他们都是通过覆盖全日或者周末生活,圈养式的把人留在他们的“场景”里面,然后让他们安安心心把钱都花在它们的身上。“场景”使我们忽略商品的定价和付费,更加关注的是与谁、在何种场景被满足。
场景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拥有场景就拥有时间,就会轻松占领消费者心智。
GNT的概念:即国民时间总值。一天一个用户在网络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哪个互联网企业占领了更多的用户时间,意味着它更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腾讯采取的覆盖你每天生活每一刻的投资战略——你上班起床的滴滴打车、阅读的今日头条、早餐的饿了吗、上班沟通用的QQ与微信、休息时间的腾讯视频、睡前的腾讯读书等。完成了一天的闭环。这就是为什么腾讯的收入和估计在BAT里面处于前列。
所以我们在做运营的时候,其实就是想尽一切的方法和各种手段,在我们的项目里面尽可能让客户玩得开心,多留一点时间,那么运营就是成功的了。
2. 如何构建属于自己产品的场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社会媒体横行的年代。社交需求是产品的第一法则,可视化是场景应用的基础表现。
场景洞察:传统的产品运营和营销推广思维,是熟悉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过去的产品运营习惯:工程师的创意落地——UI——通过广播电视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同时配合新媒体营销和战略公关——渠道铺设后,计算佣金、毛利率,开始返点、返利、分成。
传统的商业闭环非常重视渠道的作用,包括传统渠道创新和新渠道的运用,如天猫、京东,其实本质上还是流量逻辑。
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直接导致传统模式迅速失效,核心要素被深刻颠覆,场景成为入口核心。
例如,宝宝树的准妈妈与妈妈们论坛内容分享、自办节目用户沟通互动与电商购物频道,切割了母婴市场电商,让用户多维度感受场景,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待在上面沟通交流,并分享购物经验,完成购物闭环。
宝宝树通过用户UGC潜移默化输出产品文化及健康知识,并以多种形式在社交端传播分享干货内容,打动用户内心。产品本身也因此获得关注,并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入口。
构建场景方法:LBS、支付场景的渗透、社交网络的便利,让大数据正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所有产业,场景入口逻辑以此为基础,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1. 不再是简单的执着于产品研发,而是专注洞察新的场景可能
2. 不再拘泥于自我本位诉求,而且激发用户主动传播分享
3. 不再是红海竞争性流量获取,而是新品类独占新场景红利
案例一:足记——朋友圈中电影场景的自我填充。
将电影场景引入微信朋友圈,激发了普罗大众内心的文艺神经和分享冲动,也让这款软件只用不到10天的时间,在App Store从排名Top 1000开外,跃升到免费分类全榜第一。足记这一系列的应用走红朋友圈,让我们看到图片社交已经成为朋友圈最真实的场景。
案例二:美图秀秀——既是工具,更是社区。
为什么“自拍”会成为一个产业?为什么Photoshop会成就独角兽公司(指10亿美元估值公司)?为什么卡西欧自拍神器的主打款是粉红色?为什么美图秀秀要从工具型的软件进化为社区?为什么在智能手机红海的竞争格局下,美图秀秀仍要坚定的推出美图手机?
正如互联网手机不是手机,美图手机也并不是手机。从消费者时髦的自我表达方式来看,美图手机毫无疑问代表的是中国的Instagram,代表更好的滤镜,也代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制作一张精美色社交平台头像,代表我们在社会平台状态的更新,代表更加自信的生活态度。
这时,喜欢自拍的女生还会去挑剔美图手机的价格吗?判断的标准变成了“体验”。
在场景模式的定义下,美图秀秀4.89亿用户的价值有何不同?
假设美图秀秀这个应用,它1亿用户的价值是1,那么美图社区的价值就要x10。换句话说,如果它仅仅是一个工具应用,它的价值就要除以10。美图商业模式对应的是“移动+图片+LBS+社交”。
想想Instagram估值去到350亿美元,两年增加了49倍,我们大致可以理解这种商业模式的价值。
下面再深化说一说场景洞察,一杯简单的咖啡,也可以表达着不同的场景诉求,可以衍生参差多态的新产品,呈现出不同的期待和迥然的体验。
具体的场景构建方法:
在场景中,我们需要找到产品的核心(inside)能力,然后不断Plus出新的场景,找到产品对自身独特标签(inside)的定义能力,并通过场景找到产品的Plus方向,这毫无疑问是今天丰富新产品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工具。
那么,如何为产品找到Plus的机会?
在用户某个生活环节中(即场景),适时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以及关联的产品或服务(即产品),便能获得最大的爆发能力量。
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1. 找到消费者场景体验的痛点
2. 细分消费者需求
3. 确定场景的呈现细节
以上林林总总的案例,说明细分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黏性可轻而易举地造就一种现象,一个成功品类。所以,根本不存在O2O线上和线下的隔断或区分,重要的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场景黏性为中心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