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在乎行人的目光,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我一瞬的脸。
——《句子迷》
一、你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坏情绪
小美扔过来一张纸,我接住一看:SDS测量表,测量结果为52分。
“老天,我果然抑郁了!”小美把脸深深埋进双膝。
测量表是我给小美的。因为我认为她没事儿,确切的说,我认为她有点儿没事找事。
本来嘛,人长得美,薪水还高,虽然没固定男朋友,但也从来不缺男朋友。简直是我等半老徐娘的仰望对象。
可偏偏各项条件都很赞的小美自己会常常觉得不快乐,不开心。
所以,上一次聚会之后,我传给小美一份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目的是让她别整天疑神疑鬼,胡思乱想。
结果,不测还好,一测还真测出个“轻度抑郁”来……
按照我国标准,SDS标准分≥50均视为有抑郁症状。但我仍旧不愿相信外表明媚的小美会患有抑郁症。事实上,有一种与轻度抑郁症非常接近的不良情绪,也称作抑郁情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绪。而如果这种抑郁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就很容易引发轻度抑郁症。
为了不发生混淆,我用自己浅薄的心理学知识为小美进行了简单“诊断”。
针对抑郁症的五大指标,除了感到不快乐,不开心(心境低落)和偶尔因为泡吧过于兴奋导致失眠(躯体症状)之外,在其他三个方面(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认知功能损害)均没有显著表现。
我耐心地给小美分析,她这种情况应该算不上“抑郁症”,不过是一些“抑郁情绪”作祟,也就是我们时常说到的“负性情绪”。
谁知,小美嘟着嘴一脸不服气地告诉我:“即便姐现在不是抑郁症,也早晚被‘她’气成抑郁症。姐‘蓝瘦,香菇……’”
二、你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拎不清
我鼓励小美说一说关于“她”的事情,因为那才是解决小美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开始,小美是拒绝的,表示不想提,心烦。
我又换了种方式,主动讲了讲自己生活中遭遇的小波折,以及处理负性情绪时用到的一些小办法。
小美很用心地听着,不时点头附和。
我看时机差不多了,便继续推进:“好啦,我的‘故事’讲完了,要不要来分享一下你的?”
我特意用了“分享”,而不是“聊、说”这类“旁观身份”比较强的字眼。
只见,小美深深呼吸,像是做出了某种决定。
小美的“故事”确实有点儿伤感。
按照小美的说法,她在公司做足五年几乎没有一个谈得上来的朋友。
这倒没所谓。写字楼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同事之间原本就隐含着竞争关系。能交朋友是缘分,不能也属正常。
但让小美“蓝瘦,香菇”的是,同部门的一位女同事始终对她心怀“敌意”。
我让小美举例说明,而不是急于评价。
小美情绪激动地一吐为快,在这里我们不妨共同探讨一下——
(如下文字均为小美口述整理,不含个人偏见。)
和小美同部门的女孩儿是个90后(简称小A),家境不错,一毕业就仗着老爸的社会关系进入小美供职的这家公司,入职不到两年便与小美同一title。平日里,小A生活奢侈、行事高调。经常会在朋友圈里晒各种一线大牌的首饰包包,且在言语之间从不掩饰自身优于常人的生活品质。
小美呢,和她的名字一样,是个外貌协会。不仅偏爱长相好看的人,对自己的衣着打扮更是精益求精。再加上小美天生丽质,从小到大收获的赞美不想而知。
可唯独这位小A同学,不止一次对小美的“审美”嗤之以鼻。比如小A会特别热情地建议小美购买一些设计精良且面料考究的服饰,推荐的品牌大都是BOSS、ARMANI,言下之意是觉得小美的品位不高;还比如偶尔聊天时,小A问小美平时都去哪里逛街?小美特意往“高”里说去“银河”、“大悦城”。小A眨巴着眼睛问小美:“银河在哪儿?”因为小A自幼只逛三个商场,分别是——“海信”、“大友谊”和“伊势丹”。
小美认定小A是在和自己装B,她甚至怀疑小A发的那些带有“炫耀”意味的朋友圈设置了“只对她可见”。
所以,小美从来不给小A点赞。到后来,干脆选择了“不看小A的朋友圈”。可依旧不能阻止小A在审美领域持之以恒地对小美进行谆谆善诱。
于是,小美抑郁了。
三、你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玻璃心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章节谈论的是——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其中的一个中心是“以敌人为中心”。
你一定觉得匪夷所思,哪有以敌人作为自己生活中心的人呢?
作者史蒂芬.柯维在书中阐明道:“当一个人觉得遭到某个在社会或情感层面十分重要的人物的不公平待遇后,很容易对其耿耿于怀,并处处作对,这就是以敌人为生活中心。他们通常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恰好是小美当前面临的处境。
不经意间,小美已经在心中将同事小A视为了“假想敌”。一意孤行地相信小A的语言、行为背后潜藏着对自己的不友好。渐渐的,小美的喜怒哀乐也不由自主地被“假想敌”小A所左右,情绪深陷于“假想敌”小A给予的评价中不能自拔。
我问小美:“小A的家境怎么样?”
小美如实作答:“很优越。应该算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种女孩。”
我笑:“如此说来,你口中的‘小A生活奢侈、行事高调’原本就是人家日常的生活。包括对衣着、审美的一些点评,其实也源自于其自身优越的生长环境。”
我又问小美:“小A的工作能力如何?”
小美瘪瘪嘴:“还行,毕竟名校出身。不过,她运气比较好,谈下了公司死磕好久的一个客户。说不定是她有钱的老爸给帮的忙。”
我抱以反对:“什么是运气呢?运气就是‘机会’刚好碰到了‘努力’。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后面的‘说不定’只是一种猜测或者想法,所有欠缺事实依据的假设都是不成立的。作为公司的管理者,虽然关注过程,但更会重视结果。所以,小A的升职绝不是无源之水。”
四、你所谓的抑郁症,不过是不平衡
马云说,其实现在中国最幸福的人是一个月有两三万、三四万块钱,有个小房子、有个车、有个好家庭,没有比这个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
这个逼装得我给100分。
看看满大街月入两三万、三四万却在为房子、车子打工的人,他们的幸福感远不如马云定义的那么简单。
正因为马云有,所以他才能说得如此轻松惬意,满不在乎。
而现实中,我们最难面对的往往就是“对方的有”和“自己的没有”。
这个“对方”当然不是指“广义上”的。
就好像马云,他赚再多的钱、获得再多的资源和成就,我们最多也只是羡慕羡慕,不会产生“很受伤”或者“被侵犯”的感觉。
这里所指的“对方”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能与我们直接发生联系的某个人。
正如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最新趋势》)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我们最为亲近的人(如伴侣、家庭成员、朋友、同事)最有可能使我们愤怒。
所以,即便对方处于无意拿出一样对方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会情不自禁的陷入“比较”的怪圈。
依据“同频共振,同质相吸”的吸引力法则,越是亲近的人往往越具有同质化,在同质的基础之上,放佛又为“比较”赋予了意义。
“为什么TA如何如何,我却不能怎样怎样?”
“为什么TA有这有那,我却只能双手空空?”
“为什么TA飞黄腾达,我却总是怀才不遇?”
殊不知,
你只看到一个人“成熟老练”,却不知生活给过TA多少考验。
你只看到一个人“侃侃而谈”,却不知书本陪伴TA多少流年。
不必羡慕别人的生存状态,个体经历、阅历不同,自然会造就“差异人生”。
更不必夸大所谓“别人的优越感”,毕竟从没有谁想要刻意炫耀些什么,一切只是源于你内心的脆弱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