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AI、无用阶层、游戏人生……等话题越来越近,旧文新发~~~
最近看了《机器危机》,它是 @七印部落 翻译的第10本书,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很简单:
很快,大量自动化的算法、机器参与到生产中,会极大的降低人类劳动力的需求,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而这次和以往技术升级不一样,并不会创造出太多的新岗位,有很多人会失业,或者说,失去靠工作获取收入的可能。
这个观点不新鲜,但他对市场经济崩溃的推论倒是有点意思,要知道,这可是资本主义的根基。
市场经济激励着企业、投资者、劳动者(也是消费者的主力)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共同推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即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
· 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总是货比三家,没有人愿意多付钱或者买到劣质产品;
· 企业和资本家竞相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该目标,他们不断创新,投入资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 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寻找报酬更高的工作。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他们接受教育和培训,同时也尽自己所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最好。
如果机器人取代了大部分普通人的工作,我们就会失去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者。然后企业的需求减少,失去继续生产研发的动力,投资者也失去了投资的动力,整个社会就死了。
这点从新技术,到对产业的影响,到对社会的影响思考,挺有意思。竟然让我想到了前两天跟风看的《北京折叠》,这部刚获得雨果奖的小说,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 把一些原本可以自动化的工作,强行分配给人类,以较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处理垃圾;
· 减少每个人的工作量,分时工作,强制增加休息时间。
我们回到《机器危机》给出的解决方案:
本质是找到一种为消费者提供可靠收入的机制。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第一要务,所以当一些基本前提发生变化,很多传统价值观也会改变,比如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很多地方都认为世袭的贵族制度是天经地义,因为那时候的社会,物资极度贫乏,不存在剩余,也就不存在交换,不存在商业,中心化的生产、分配、消费最利于种族的生存发展。而进入商业社会,这些价值观很快就被打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成了基础价值观。所以,谁敢保证,当真的发生大面积失业,人们会不会对「不劳而获」变得更加宽容?
于是,这里面的分配和激励机制设计就非常关键了,书中给出几个主要的建议:
· 相比市场经济,这时候政府的作用要加强;
· 把企业用机器代替员工后,节省的成本通过税收的方式收取一部分上来,又分为两类:向企业征收营业税、资本利得税,向企业家征收更高的累进所得税;向消费者征收,消费税,即企业让利给消费者的一部分资金。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个建议马上就要炸毛了,但如果你仔细看书里的分析,还是有点道理的,不展开解释,只说一个结论:在自动化经济环境下,低税收政策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将是水火不容的。
当然,收上来的税,如果被行政人员自己消费掉了,那大家炸毛也是应该的,关键在于,这是再分配资金的获取,然后,如何分配更加关键,我们先分析一下「工作」,或者说「工资」给人类到底带来了什么,除了收入和消费能力,还有更多激励作用:
· 工作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占据了我们的时间。它赋予生活以目标和意义;
· 工作为人的晋升和发展提供了希望。即使那些职位低微的人也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好的机会。对未来的憧憬既有利于稳定个人情绪,也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社会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有序;
· 工作激励人们继续接受教育和培训,或者以其他形式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社会将收获无法估量的间接益处;
· 最后,工作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心理保障。
所以,新的、合理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收入分配机制,需要设法保留上述激励因素,作者在这里还顺道鄙视了一番现有的各种社会福利政策——直接发钱,往往导致失业者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那么怎么做?
· 与环保结合,举些不恰当的例子:高价回收失业者的旧的汽油汽车,超低价卖给他新能源汽车;把救助流量猫狗从纯自讨腰包的行为,变成一种有收入的工作;或者就如《北京折叠》里的垃圾处理;
· 「虚拟」工作,这些工作没什么商业意义,但有社会意义,比如:发高额奖学金,即一种变相工资,鼓励人们学更多的知识,类似的,还有像腾讯阅读那样,看书还可以赚钱;鼓励人们去做「朝阳大妈」,为社区更美好贡献力量;鼓励人们去从事新闻行业,好了,就是做自媒体,话术是「为人类整体留存更多的数据」;
· 成立「国家激励政策委员会」来制定政策,当然,我觉得名字不能叫的这么直白,哈哈,然后,用市场化的方式成立企业来负责日常运营;
· 补一条,也许“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将来也会成为政府很需要的维稳工具。
所以,我也有个很值得探讨的推论,貌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个趋势下,会比「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更容易转型?也许,这就是为啥大家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原因之一吧。
好了,就说这么多,这些都是书里第四章「过渡」讲的内容,我觉得这章最有意思,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每个个体应该如何应对,书里提了一个好问题,大家一起思考吧:
放射科医师和家庭主妇,哪个更容易因为自动化而失业?
后记:
@七印部落 成立6年了,我们也看着翻译这个市场逐渐成熟,最早因为《启示录》,我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一起做了这个虚拟社团,但后来发现,一些很好的书,往往我们是抢不到版权的,比如被中信很早就拿走,这样导致后来很难有机会去翻译《从0到1》、《创业维艰》这类大热的书,毕竟我们是兼职做着玩儿的,不过,怎么与大玩家合作共赢,一直在探索。
————————
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