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问幼儿园宝宝的问题“你今天学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因为孩子会说什么也没学。而实际上孩子们在学校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了很多生活的技能而不自知。这其实提醒了我们游戏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论对于小孩子还是初中生,甚至成人,游戏、活动这样的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语文教育改革也提出了要将学生放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过去听初中课,一见到搞活动,我就会反感,觉得这是哗众取宠,失掉了教育的尊严。然而加入初中教育的队伍以后,同学生深入接触之后,我发现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接受的。现在亟待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负责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上周听教学能手赛课,王老师的《昆虫记》名著阅读指导课让我耳目一新,如果我是一个初二的学生,一定会很喜欢上她的课。王老师从视频入手,首先就给她的课找了一个主角“球球”,一下就把学生们带入了球球的荒石园世界。活动一: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拿到一本书以后应该先看哪里,这对于初中生阅读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紧接着给出画面,配音,相应地让同学们找出哪副画是蟹蛛妹妹。这个环节一是检验了学生阅读的情况,然后教师还对这段外貌描写做出了详细分析。活动二:是圣甲虫张姐。这一节通过文段填空,填写相应的动词,让学生学习动作描写。接着还有有趣的朗读和给视频配音环节,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中有有趣的阅读检测方式,更有语言的品析,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无疑就是让学生们在说中学,在做中学。知识能力层面,学生学得了阅读《昆虫记》的方法,可以去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细节描写。从更重要的层面上来说,是激起了学生去深入阅读书籍的兴趣。《昆虫记》的阅读是非常个人的,有的学生会觉得有趣,有的学生就反应这本书读起来好无聊,因为没有什么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读起来枯燥无味。我当时还敷衍学生说,读一读就好了,现在回想来,其实是我没有教对方法。如果我能用课堂上的时间先做一个激趣的阅读指导,那么学生的阅读一定不会那么敷衍。
听了王老师的课我就不禁地想“年轻真好!”这话说的自己好老沉。但是事实是工作十一年,固守旧模式,端着架子教书,导致自己好像与时代脱节了。有人批评教书匠特别是教语文的人迂腐,想来不无道理。
对照英语老师,似乎就比较活泼先进一些。英语老师很早就特别擅长活动教学,我想应该是与他们更早接触英美的教育理念有关系。比如我们年级一同带班的英语老师就很早使用了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方式,在课堂上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学校最早的情景教室就是为英语课设立的。他们经常使用的角色扮演,角色对话,其实就是现在所提倡的“戏剧化教学”的前身。我们在一些故事情节有特色,人物性格鲜明的课文中就可以使用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方式。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我们就可以使用觉得扮演。读准元方和友人的语气,其实也就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从而理解这则故事的意义了。以读带思的方法,在这样的文章中非常适用。而角色扮演又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课堂既鲜活又有效果,师生都愉快。扮演不是目的,方法只是教学的手段。
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但是好课堂一定是活的,也能火起来。回想上课效果比较好的课堂,《三峡》的预习作业里,要求学生梳理文中偏旁部首为“山”“水”的字,以分析这些字的意思来把握山与水的特点。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的特别好,因为有趣,而且无法抄袭,并且字的意识也落实了。虽然这是从余映潮老师那里学来的方法,但是非常适合学生,也有助于课堂。这样的课前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帮助学生落实了字词。还有一次作文写作,教细节描写。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情况不好,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准确。于是我借用了一名学生习作的一段关于打羽毛球的描写。他的原文大概是“我举起了右手,把球打出去。”我找了两名学生背对背地来表演这句话,结果两个人的动作完全不同,寻找原因,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是描写不够细致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范文进行了修改,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描写的准确和细致。学生表演的很开心,修改作文也比以前认真了很多。
不论是利用视频、图片、朗读、角色扮演还是其他的形式,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邓小平同志的黑猫白猫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同样适用的。新时代亟待我们这些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脚步去探索去开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培养新时代的先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