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宣称自己为“国破家亡,无所归止”的落魄之人,是“故人见之,如毒药猛兽,愕室不敢接”的众亲背弃之人,更是“自作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示成,尚视息人世”的绝望而有抱负的人,自苦自嘲自慰皆在数语之中,悲苦之时更有一番难言的滋味。《陶庵梦忆》不过“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虽然都是真实经历的往事,但作者宁愿梦忆,因为“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此种情结,外人想来自有一种心酸,历者之戚更难评说了。
从《陶庵梦忆》自序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揣测全书内容,想必书中定是沧桑之感、云烟之愁时刻流露于一景一物了。然而,步入“梦忆”,八卷一百二十三则小品大都关乎山川形胜、民俗风情、亭台园林、曲艺歌舞、茶酒饮食而已,处处都弥漫着文人的闲情逸致,读来感觉就是枕边的消闲读物。“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金山夜戏》)“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层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也。”(《奔云石》)此等闲情雅致非骚客不能有,而况失意之人乎?可你读遍梦忆,就是见不到多少愤懑之词,悲观之语,充斥这本书的就是各种闲情琐事和个人喜好经历。梦忆内容多而杂,可贯穿的就是一份闲情,容不得你对其戚戚然的忆梦产生更多的悲感闲愁。
《陶庵梦忆》就是一本真正的闲书,他带着一种审美与欣赏的心态记录着曾经浮华的生活,读者因此获得的是美的享受。可是在梦忆的背后还有这张岱没有写出来的故事,正是这些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诠释了他写这本书的另一种心理状态。张岱处在明清变革的时代,经历着国破家亡,更从早年的奢华生活沦落到衣难暖、食难饱的落魄状态,经历风霜雨雪的侵蚀,不禁感叹人生如梦,繁华不过过眼云烟了。也因如此,才有梦忆,才会把这一切作为梦来回忆,呈给读者美丽,却给自己留下伤痛。繁华零落,梦境褪色,张岱只剩下这些回忆聊以慰藉和解脱。在这里,他掩饰了现实的残酷,只留下梦的美丽,他用梦,用忆,用笔抚慰着心灵的孤寂。少年纨绔,从繁华中走出,却最后落脚于城市颓圮的一隅,在落魄中梦忆曾经的繁华盛景,无论怎样被淡化,作者内心也是隐隐作痛的。
回到其自序中来,再读一遍“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心酸至极矣。所以梦忆本身不过是对昔日繁华的一种呈现,骨子里也承载的是文人的闲情雅致。但梦忆背后,在张岱自己身上,还另有一番家国之叹、人生之悲。梦忆是一种怀旧,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排遣,更是一种长长的悲叹。读得闲情,悟得悲感,方识张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