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第5章)
第三次咨询时蛤蟆先生的状态:已习惯咨询的方式,情绪依旧低落,但是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开启了学习模式。
第三次咨询:引导蛤蟆进行学习,用其他人和书中的成果去探索自我和经验。
蛤蟆感觉自己得到了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觉得被尊重,更愿意去察觉并表达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在这次咨询过程中,他深入学习了“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时,婴儿只具有“快乐和喜爱、愤怒、悲伤、恐惧”这些儿童自然情感,这些情感也被称为“自然型儿童”。这些基本情感如同红黄蓝三原色一般,在和父母、他人的相处中,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了人的一部分,定义了人一生的行为。正因如此,在某些特定情形时,会激发人的基本行为模式,让人自动做出反应,当进入到“儿童自我状态”时,人就会如同小时候一般去行动和感受,和实际年龄没有关系。
在“儿童自我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哭闹的婴儿,母亲通常的行为是给予爱与安抚。但也有父母会做出缺乏爱心的举动。母亲可能因病痛表现得更加严厉,或者在严苛的父亲影响下,故意无视婴儿的哭闹。父母对孩子拥有巨大的权利,对子女几乎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父母在照顾孩子时,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孩子在这些行为中学会了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如此强大,且无法逃离,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并用尽全力学习如何应对)在不断重复的经验中,孩子发展了一套行为策略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最初的核心去形成和发展,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儿童自我状态”便由“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组成。
咨询师苍鹭的做法:在咨询的过程,全神贯注地倾听,完全聚焦于蛤蟆身上,在未能理解蛤蟆的表达时,如实告知蛤蟆,不断地让蛤蟆感受,思考,描述和表达。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讲解,让蛤蟆自行用这些经验和概念来探索自我和个人的情况。
回顾思考
你的童年是怎么样的,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具体的某些事情对你现在的行为模式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