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经过近一年的分享,我终于要告别浙江这个“人杰地灵”的省份,继续我“诗词游中国”下一个省份的旅程了。接下来我将要带大家了解的省份就是和浙江同属于浙闽丘陵的福建省。本期分享让我们走进武夷山和在这里著书立说、倡道讲学并建立了“朱子理学”的大儒朱熹,读一读他的《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仄起式七绝·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经过近一年的分享,我终于要告别浙江这个“人杰地灵”的省份,继续我“诗词游中国”下一个省份的旅程了。本期分享我将要带大家了解的省份就是和浙江同属于浙闽丘陵的福建省。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福建省的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境内处处山岭耸峙、丘陵连绵,只有大山和大山之间零星点缀着小片互不贯通的河谷与盆地,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有少量的台地和平原,和我之前分享过的贵州省一样,是一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山地太多交通自然不发达,而且耕地太少,在主要依赖农业的古代就养活不了很多人口,因此,福建在早期历史上和中央王朝联系并不紧密,有着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它的简称“闽”就透露出这种气息。“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许慎《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虫”字通“蛇”解,蛇种就是蛇族,即闽越人是崇蛇的族群。

        在行政区划上,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在《尚书·禹贡》中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贾公彦所作《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秦统一中国后福建属闽中郡。汉朝建立后,先后封驺无诸为闽越王、封驺摇为东海王、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封余善为东越王于此。元鼎五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南朝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即现在的福州。到唐开元二十一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更名为福建,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北宋时期置福建路,南宋孝宗时福建路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福建号称“八闽”。之后元明清三朝虽也各有调整,但整体上大致沿袭了南宋时的行政区划。最大的变化是清康熙二十三年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因此福建可以说是台湾的娘家,80%以上的台湾民众祖籍都在福建。

        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对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是中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因此福建开放优势明显,拥有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

        在福建这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最著名的山自然非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莫属。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在江西省铅山县、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不过,虽说武夷山是福建江西两省共有的,但武夷山市这个城市名明确告诉我们,这座名山主要是福建的财富。

        说到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属性,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的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确实,武夷山景区的那棵如同黄山迎客松一般珍贵的360多岁的母树“大红袍”,在武夷山的珍稀植物当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黄岗山、天游峰、大王峰、玉女峰、九曲溪等著名景观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其他珍稀动植物一起构成了武夷山的自然遗产。而说到武夷山的世界文化遗产属性,则除了代表古闽族文化的3700多年前的架壑船棺和2200多年前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更广为人知的恐怕是武夷山作为三教名山的众多文化遗迹了。

        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远在秦汉时期,武夷山就已经见诸记载,成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遗址。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带来的人口迁徙又使得文人名士渐至。他们或游览吟咏,或隐居修身,或卜居著述,或讲学授徒,在武夷山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如公元849年,辗转于各藩镇做幕僚的李商隐来到大竹岚,看到层层叠叠的毛竹,写下“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的诗句;公元1179年,年逾五旬的陆游因一纸诏书停下了抗金的脚步,来到闽北建宁府担任通判,居住于此八年,以诗话武夷为乐;公元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短短三天时间,足迹遍及武夷山方圆百二十里。不过,要说武夷山众多文化古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文化名人,则无疑是我本期分享的主角,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朱熹。

        位于武夷山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的武夷精舍是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朱文公就是朱熹的谥号。淳熙五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共游武夷时,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觉耳目一新,因而萌发出“眷焉此家山”的建屋初念,写下了“一水屡萦回,千峰郁岧峣。苍然大隐屏,林端耸孤标。下有云一壑,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见,自此遣纷嚣”的诗句。经过数年的苦心筹措经营,精舍终于在淳熙十年落成,朱熹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精舍杂咏十二首》,并撰写诗序以记其盛况。之后朱熹即在此著书立说,并广收门徒、倡道讲学。当时不少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定、黄干、真德秀等人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一批理学名家也相继在武夷山中和九曲溪畔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朱子理学”因此形成了一个极有影响的学派并传播天下。武夷山因此被称为“道南理窟”,“闽邦邹鲁”。

        除了武夷精舍,武夷山水还有多处留下了朱熹讲学悟道和游赏生活的踪迹。武夷山共有书院遗址35处,基本上都是朱熹和其老师、朋友、弟子等鸿儒大雅留下的;位于武夷山北江西铅山境内的鹅湖书院则是朱熹与陆九渊等人鹅湖之会的旧址;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武夷宫是朱熹主管过的宫观;朱熹创作的《九曲棹歌》成为九曲溪船夫的船歌,现在更是成了乘竹筏游览九曲溪的固定节目。连武夷山当地的小吃都有一种叫朱子孝母饼。

        朱熹在我的分享里不是第一次出现。“诗书优游”公益平台刚刚创建的五年前的那个春天,我做的第二期分享就是朱熹的《春日》。在那次分享中,我了解到“朱子”这个敬称的由来,以及朱熹和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明清读书人中和孔孟同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但那时我虽然已经开始跟着我的国学老师和妈妈读《四书章句集注》了,但毕竟年龄还小,才上六年级,所以只是觉得他的诗写得很好,他的《四书章句集注》特别难懂,对朱熹理学大师的身份和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没什么概念。现在我已经读过《四书章句集注》的不少内容了,对儒家思想、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历代文化名人有了一些了解,这次准备本期分享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朱熹的了解加深了不少。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他虽然在武夷山生活了近50年,但出生地却并不是武夷山。朱熹的祖籍为江西婺源,祖、父辈时从婺源迁居到福建。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他自幼颖悟,四岁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他五岁入小学跟从老师读书,八岁通《孝经》大义,并在书上题写:“不若是,非人也。”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他独自一人端坐着在沙地上画了一幅八卦图凝神默观。

        绍兴十三年朱熹十四岁时,父亲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五夫的好友刘子羽,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崇安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绍兴十八年,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朱熹。同年,朱熹也中了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进士。三年后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在任期间,朱熹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并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任满罢归后,朱熹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隆兴元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回到了崇安。

        乾道五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同年九月,朱熹的母亲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这是朱熹的创制之举。

        淳熙二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奉宋孝宗之命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淳熙八年八月,浙东发生大饥荒。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由于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宰相王淮所嫉,朱熹在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绍熙元年,61岁的朱熹受命到漳州赴任。针对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却不纳税,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的时弊,朱熹在漳州推行正经界、蠲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劾奸吏的变革,但因为损害大地主的利益被多方阻挠,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

        绍熙五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了朝野。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到任后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蒲来矢,并且在当地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

        绍熙五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就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还居建阳考亭。

        庆元二年十二月,韩侂胄为了打击政敌赵汝愚,发起了大规模禁锢道学的“党禁”,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自然在重点打击之列。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朱熹位列黑名单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最后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门人或遭流放,或被下狱。

        庆元五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他预感到死亡的逼近,更加抓紧整理残篇,愿望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中去世。四方道学信徒决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举行大规模的会葬,这又吓坏了反道学的当权者,竟令守臣约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嘉定二年,宋宁宗为朱熹平反,赐朱熹谥号为“文”。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就是由朱熹确立的。淳熙九年,52岁的朱熹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一直呕心沥血修改这部著作,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构成了朱熹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朱熹将之定为封建士子的修身准则。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理学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四书章句集注》则被封建王朝作为治国之本和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因此也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康熙帝盛赞朱熹“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除了前面讲到过的武夷精舍著书立说、收徒讲学外,朱熹一生可谓走到哪就把书院建到哪儿。在南康军任上,朱熹为重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这一佳话我在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那一期分享中讲到过。迁居建阳后,他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诏赐的“考亭书院”。在湖南为官时,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对他的出生地尤溪县也一直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据记载,他曾多次回到这里寻亲访友、讲学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的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骚客到这里寻根溯源、亲近圣贤。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佑元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正如刘海粟先生所颂扬的“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朱熹还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但可能是因为“思想家”、“教育家”的称号太过闪耀他诗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被埋没了,但说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定都是你小学的时候就背过的名句。朱熹还有词集《晦庵词》,《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等都是他的名作。本期分享我选择的主题诗就是他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是鹅湖之会后朱熹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宫休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所作;也有学者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时。

        第一首中“方塘”原意就是一方池塘,现在则是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也就是南溪书院的一个景点,又称半亩塘;“鉴”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后指用青铜制成的镜子,这里指方塘的水像镜子一样光可照人;“徘徊”就是来回移动;“渠”是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就是怎么会;“如许”意思是如此,这样。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说: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展现在眼前,无边天光和浮云逸影都在光可鉴人的池水中摇曳徘徊。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啊。

        第二首中“艨艟”为古代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赤壁之战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就是以“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点火后突入曹军船阵,一举烧毁了曹军舰队。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就是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就是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用力推挽而行;“中流”就是河流的中心。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说: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在水中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水漂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借助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能保持水清的现象,比喻要不断学习精进,才能保持思想的澄明清澈;第二首诗借助巨舰在水浅时徒费推移力气而无法航行,水涨时无需任何推移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为学求道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两首诗都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第一首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打开的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清晰地倒映出来。水光闪耀浮动,天光云影情态毕见,即使仅仅是作为景物描写,也是写得十分生动的,所以这两句诗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然而这一感性的形象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哲学思考:因为“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反之,如果水很浅、很污浊,就不能映出,或者是不能准确地映出那“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只是在第三句诗里突出了一个“清”字,就已经包含了水“深”之意,并为下句源头之水的“活”做出铺垫。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即使很“清”也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而且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清到能够映出“天光云影”来。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本身没法回答。诗人于是放眼看向周围,看到了“方塘”的“源头”,也就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方塘”不是无源之水,正是因为有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因此这个“方塘”才会不枯竭,不陈腐,不污浊,能够“深”而且“清”地不仅映出“天光云影”,而且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样细致的情态。

        第二首诗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为学悟道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因为“昨夜”下了大雨,万溪千流的“江边春水”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轻盈地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泛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哲理是强调学问积累的厚积薄发使得灵感如泉奔涌,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创造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朱熹的这两首《观书有感》运用鲜活的意象,以化笔神工绘就自然美景,并在其中深契自然之理。其一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风和日丽的季节里,诗人来到半亩见方的池塘旁留连,欣赏这悦人的美景,只见池水清澈澄碧,好似打开盒罩的一面明镜,光亮照人,徜徉漂浮于池塘上空的阳光与白云倒映在这一泓碧水中,荡漾徘徊,让人产生美的遐思。诗人驻足观赏,不禁思索:这看似静止的池塘之水怎会如此清澈?如此明丽动人?原来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流淌进来,才使得池水那么的澄碧照人啊。其二描绘的则是一幅动态的江上春航图:昨夜春潮初涨,江面上升,水大流急,往日常常搁浅于江边的蒙冲巨舰今日犹如羽毛飘浮,显得如此轻盈。回顾江水低浅之时,船夫们虽然竭尽全力费尽周折去拉纤、推移,也依然是白费力气,船只难以前进,今日江水充盈,巨船驰骋于江心,无须外在的推拉之力也能够轻松地向前航行。这两首诗全以形象思维来说话,没下一句理语而道理自然寓于其中,其一以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活水为意象,通过池水清可鉴人表现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至理;其二则以春水、大江、巨舰、羽毛、推拉舰船的船夫为意象,通过水涨水落船行船止的日常现象展现出了万物运行各有其理,条件不成熟时无论如何劳作也是徒劳无益,只有条件成熟才会优游自如、水到渠成的自然规律。

        钱锺书在谈到唐宋诗的区别时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但不少宋诗流于空发议论,字里行间充塞的是空洞拙劣、令人生厌的说教,诗歌创作全不用形象思维来构思,变成了“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不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享受,这些完全以抽象理语说理的诗歌丧失了艺术韵味而坠入了“理障”“理臼”之中。明代胡应麟就称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邵雍的诗为“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但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诗虽以谈理为宗,却全用形象之笔描绘事物本身的感性形象,同时又把理性的哲学思考自然地蕴含其中,既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实现了情、景、理的统一,艺术价值很高。朱熹还因此首提“理趣”一词。他的这两首《观书有感》也生动地诠释了理趣诗“言近旨远,物秉理成”的特点。诗作既含自然规律于诗内,更寓读书进学之理和儒家义理于诗外。从《观书有感》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观书是因,有感是果,写景只是抒发感触的实现手段,诗人正是在借景语代理语而说理,因此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在表现自然之理的背后更有阐发读书进学之理和儒家义理的意图,因此对朱熹的这两首诗在作写景层面解读的同时更应作文化层面和哲理层面的解读。

        从文化和哲理层面上我们可以对《观书有感二首》作这样的理解:其一所写方方正正的池塘指代翻开的书本,光照池水明亮如镜则指人们读书学习可以以书为鉴,通过观书来知得失、开始内心的反省。池水澄澈能够见底,始终不陈腐不污浊,其根源在于源头的活水一直在汩汩不停地注入,这是比喻学到的知识之所以在人的脑海中具有清晰的镜像,正是由于人们学问修养源源不断的积累,所以才能够随时涤除疑惑和障碍,一直保持清明的状态。其二涉及学问的积累和感悟收获的辩证关系,也可扩至创作时的才力学识和运思于笔的辩证关系问题。钱锺书云:“有学而不能者矣,未有能而不学者也。大匠之巧,焉能不出于规矩哉。”当人们才力学识不逮时,强行下笔必然是捉襟见肘、文笔艰涩,即使加力书写也只会是蜗走龟行般缓慢,写成之文也定然句意肤浅。要避免笔不称意的情况发生,就必须要饱学博览、厚积薄发,只有充盈于中,才会轻盈于外。只有通过长久的用功积累,把最难懂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泉思如涌,灵感自然不断迸发出来,其他问题才能自然地迎刃而解,从而达到任我挥洒的佳境。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所言:“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一生致力于问学求道,重视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主张为学应当主敬,“涵养性情、格物致知”,而且读书并非朱熹的最高目标,向儒家圣贤看齐才是他的终极追求。他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他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他的治学及文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明道,他最为仰羡的就是要达到圣人的至上境界。《观书有感二首》正是这样的明道之作,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即曰:“(此二诗)借物以明道。”诗中包含这样的儒家义理:其一是指只有闳于中才能肆于外,没有高远的圣贤境界就不能使自己时时事事尽合圣贤之道;其二是说一个人穷理求真的功夫不到,明善致知的圣人境地就不会实现,即使他有心向善,也依然无法真正施行儒家的圣人教化,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功夫到了,才能挥洒自如地治国平天下。

        钱鐘书《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与形象应当交互渗透融化,理不应脱离诗的艺术审美特征,“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朱熹这两首诗《观书有感》正是这样达到了理趣最高境界的佳作,因而才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节目录制中,我在答错题下场之前就引用了朱熹这两首诗中的第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说自己那时的积累还很有限,希望在将来的不断学习中能不断地积蓄江中春水,让我的小船有一天可以在水中“自在行”。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我每天踏踏实实地读日课,认真做“诗书优游”的诗词分享,坚持自己写诗,现在我已经能切实地感受到“春水生”后,曾经“枉费推移力”的诗词的欣赏和写作有那么一点“中流自在行”的感觉了。但对于程朱理学,目前我的水还很浅,所以这次分享还是没敢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断积累,总有一天我也能迎来“中流自在行”。

参考反馈题目

1.你对福建有什么了解?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知道的福建吧。

2.你去过武夷山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夷山的景点吗?

3.你知道朱熹吗?知道他为什么被尊称为“朱子”吗?

4.你知道朱熹和武夷山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吗?

5.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朱熹的诗词吗?

6.你读过或者背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吗?说说你读了这两首诗的感受或者你对它的理解吧。

参考资料

(元)脱脱等撰《宋史·朱熹传》

钱浩主编《一代大儒 理学宗师朱熹》

《朱子年谱简编》

《四书章句集注》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