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简介
作者焦树德,1922年出生河北,幼承家学,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作者1941年在家乡自开诊所行医,本书源于1974年(时年53岁)陆续发表在《中国临床医生》的系列文章,作者曾于1958年-1964年期间发表多篇中医论文,该文章是间隔十年(1974年)作者发表的第一篇系列文章,由于反响良好,该系列文章于1977年通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年作者担任起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任务。
2、本书脉络
处方如烹饪,这样好理解一些。全文共十讲,采用总(第1讲)-分(第2~9讲)-总(第10讲)的论述形式。
1)第1讲:用药需注意什么。
1.1)注意辩证论治与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旁白:即熟悉原材料的特性,做菜首先要明白辣椒是辣的,花椒是麻的,这是理与物的一致)
1.2)注意配伍变化与用量大小的变换(旁白:调料讲究搭配,且注意用量)
1.3)注意药物炮制与生用的不同;(旁白:腌萝卜与萝卜不同)
1.4)注意药方的随证加减;(旁白:证因人而异,就如不同人口味各不相同)
1.5)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科研成果(旁白:新的烹饪器具、调料层出不穷,认识后可以去运用)
1.6)尽量能认识中药饮片(旁白:类似如今的速食食品)
1.7)注意煎服方法(旁白:大火炒菜、小火煨汤自然不同)
在这几点论述之后,作者开始一一列举可用的食材、调料,由于物品繁多,所以作者划分了不同条目,类似:蔬菜区、肉食区、调料区......并于第2~9讲详细介绍。
2)第2~9讲
作者的分类思路自己目前没有完全明白,一种猜测是:与《中药学》教材类似,按药物作用对中药材进行分类,作用又以“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始见于《黄帝内经》,应用于《伤寒论》,后经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完善细化)为基石,佐以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理论。
2.1) 第2讲 发散药;
2.2)第3讲泻利药;
2.3)第4讲补益药;
2.4)第5讲理气药;
2.5)第6讲寒凉药;
2.6)第7讲 温热药;
2.7)第8讲活血化瘀药;
2.8)第9讲其他药物
3)第10讲 谈谈组织药方
3.1)药方的配伍原则(旁白:即指导如何做菜好吃的理论);
3.2)药方的灵活变化(旁白:理论是简化的、抽象的,本篇主要讲述不同药方之间的演化关系,拆解内部联系);
3.3)药方与治法的关系(略);
3.4)有效方剂的吸取与采用(略);
3.5)吸取前人组方经验,结合现代科研成果组织新方(略);
3、个人小结
本书是作者临证几十年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临证用药经验》一书不同,作者不再以病统药,逐一论述。而是依旧围绕治病这一原则,不谈病症、略谈组方、详谈用药,类似抛开语境、略谈语言、详谈文字,以帮助他人在详细了解“文字”这味“药”之后,可以更好地辨证施治,以方统药。在本书的末尾,为方便查阅,作者将各类药材的特性制成表格,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