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笔记——安妮菌精读训练班
复盘笔记结构导图:
一、内容回顾篇
[Warm-up] Topic 0: 阅读的正确姿势
>>Active Reading
未经过思考的阅读等于没有阅读,它没有让你的大脑运动起来,也不会对你的思维有多大的影响。而思考的过程,大多时候是从作者的逻辑出发,“推敲”作者的观念,通过不断的发问,从而使我们更加接近事物本质。从这个角度出发,窃以为:将这篇文章作为开班前的热身文章再为合适不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许多在阅读上遭遇瓶颈的人而言,不是阅读量的积累问题(尽管我承认这对于部分人也是个大问题),而是在阅读方法、方向就出了错。Active Reading这篇文章从如何让阅读更加“有效”的角度,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化”Passive”为”Active”:作者以一个较形象的比喻(pitcher & catcher)来阐述作者与读者在阅读过程的互动关系。正是Active的“阅读姿势”,才让整个阅读过程是真正有效的。
作为这次精读班的热身任务,也是首发任务,Active Reading这篇文章很好地端正了我们阅读的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接下来7个Topic文章阅读低效阅读的概率——至少它在我们的意识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阅读要Active,我们的思维在阅读过程中不应该是被动接受,而是活跃发散的。这28天的学习里,每当我觉得文章艰涩,阅读时不知所云时,都会想起我应该做到”Active Reading”,从而多少能够在一片混沌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Topic 1~2:重回科学世界
>>The Science Book
>>Space and Time
第一周,想必对精读班的各位,都会是难忘的7天。报名精读班前看到课程安排心里也是一揪——虽然我确信自己不畏惧挑战,但毕竟我已离开理工科课堂许久,面对一个陌生世界的语言,我能否进行有质量的思考?感谢第一周安妮的陪伴和循循善诱,让我在科学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也从一个新的维度看了一次世界。
Topic 3~4:行业领域前沿
>>Renewable energy
>>Digital Healthcare
新能源,这个话题我们都不陌生。上海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分时租赁的电动汽车,可以说新能源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我们的固定印象中,新能源总是“正面形象”,从未想过新能源有“咬尾”悖论以及它与旧能源会有相爱相杀的关系。“大数据”时代的飓风也刮到了Healthcare领域,并对其旧有盈利模式与利益链条产生冲击,迫使旧事物进行革新。如果说Topic 1~2是推着我们去探索一个新世界,那么Topic 3~4就是带我们到行业/领域的前沿,也促使我们革新自己的旧有观念。同时,我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摸索:面对一个陌生行业时,我们该如何在短时间入手了解一个行业的概况(Quote:抓住一些不变的东西)。
Topic 6古典音乐
>>Classical Musicisn’t Dead
Topic 7:中东政治历史
>>Early Israel and the Surrounding Nations
古典音乐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话题,不过关于古典乐本身,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太多涉及,我从中学到更多的是立论与破论,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易被接受。文中提到的那篇说Classical Music is Dead的文章,虽然被作者论证其观点片面站不住脚,但那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有时候,是否也会像那篇文章一样,片面看世界而不自知?
中东政治历史这篇文章,可以说是28天以来我最无力的一篇文章,5天的任务有许多我都觉得难以完成,所以它也是这次精读班所有文章里我唯一一次给自己降了准的一篇——它无论从阅读还是从思考上,都让我难以下手,最终给自己的定位是做犹太人的背景梳理(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冲突” 到 “犹太人为何长期以来被孤立”)。
Topic 5: 向内探究自我
>>On Self-respect
之所以把这个Topic调到内容回顾的最后,是因为它是我认为最具启发性的一篇文章,值得“压轴”;也因其它文章的Topic可以说基本上是对这个世界探索,是开眼看世界,向外探索,而这篇文章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次”Inward”的视角,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试着“认识我自己”。只具备语言能力、一定阅读面和思维逻辑不足以读懂这篇文章,阅历与对自我的认知更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否领悟文章折射的意蕴。我也通过这篇文章,在第3周的复盘录音中,总结了影响阅读文章的三大障碍:①词汇与句法;②阅读面无法覆盖;③阅历积淀。
二、方法工具篇
1. Mindmap的使用
与Mindmap并非缘起精读班,而我也曾自认对Mindmap的运用已得心应手。但这次安妮的示范导图次次都能让我看到自己对Mindmap这个强大工具的运用过于局限,且没有掌握到精髓。精读班的学习,让我加深了对mindmap的理解。
之前的我在潜意识中多少明白mindmap是对逻辑的梳理,但在运用中还是习惯性地做“总结大意”这件事,而整张导图就变成了若干肉块的拼凑,并不是鲜活的有血肉的骨架。这28天的学习促使我发现之前自己对Mindmap本质的理解不到位。
例如,Topic 1科学简史我画的初始导图中,能很明显地看出这个问题(各个node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不能看出其如何承接);而在Annie的示范导图上加了一条联系线的修改后导图,能够看清逻辑。这一次修改让我学着树立新的使用mindmap的观念。
再者是后期学习中Annie教的“两种导图”——一种是提炼文章中的“问题”(problem)或者概念(如果是哲学思辨文),第二种是提炼文章的逻辑走向,文章架构——不仅刷新了我对mindmap梳理功能的了解,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多了几种审视文章的视角。
另外,在7个topic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观察到Annie对mindmap样式选择常常能让人不绝赞叹,我也在Topic3简书笔记中总结了Annie3个topic的展开方式(见下)。依然记得自己Topic 1时,看到Annie的示范导图采用的是水平时间轴时的内心感叹:这就是这条思路最好的展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图样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让导图呈现逻辑的作用最大化。这一点,我想Annie的所有示范导图,都已做了最好的呈现。
2.英英字典:打通中英文思维体系的棒槌
Annie说过:“要多用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想达到这一点,第一步:抛弃英汉词典。用英文思维理解英语,而不是靠汉语翻译。”这次精读班让我迈出了使用英英释义的第一步。很多没有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不知道它的好,只是我不愿去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待在comfort zone里就容易出不来怪圈让我们错失了许多发现新大陆的机会。很庆幸自己在这28天里养成了查英英字典的习惯,这也意味着我也能开始养成一种看到英文就能直接反应英文的反射。印象最深刻的是entail这个词,很短小的一个词,但是我见了很多次,查了很多次字典,还是不记得它的中文意思……这次在精读班,我又遇上了它,但不同的是英英字典给我的反馈让我迅速get了它的关键意义:cause。
英英词典的28天用户体验:简单易懂,精准定位。
3.如何快速了解陌生领域
在Topic 3~4的两篇文章,Annie教我们要学会“抓住不变的东西”。这两篇文章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在摸索如何去了解一个我们不熟悉乃至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除却具体的可实施方法,我将快速了解陌生领域的方法论总结为“理清行业的供应链或利益链条”;至于可实施方法(或者说信息源),我运用到的有
①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
②行业研究报告(e.g. Mckinsey,艾瑞咨询);
③新闻资讯;
④法条。
三、思想理念篇
1. “语言是内容的载体”
我们在语言学习上的瓶颈,有时并非如我们所判断,是“语言能力”的问题。如我在“内容回顾篇”最后所述,阻碍着我们理解On Self-respect这篇文章的因素,更多是阅历积淀,而非语言能力——虽然语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但就算我们理解了文章的语法,没有一定层次的阅历积淀,依旧读不懂文章,而这中积淀并非能够依靠短期补习知识就能达到。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决定我们一外高度的是我们的母语。这里的母语不仅是我们的母语语言水平,也包含了我们用母语去思考的思维能力,在母语环境中体悟而得的阅历积淀。精读班给了我很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去体会这一点。
2. “要学会体会自己可以走多远”
安妮金句:要学会自己体会可以走多远。我认为这对一个人而言十分重要,且影响范围广。以这次精读班为例,有许多同学觉得任务重,但Annie也说过,觉得量太足可以适度剪裁,觉得吃不饱可以自己加量。一切以自我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对自身有着清楚的认识与定位,而这又要求我们能够“细腻”地观察与察觉自我与自我所处的环境。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当做钢块,通过不断的锤炼来实现自身密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去克服“苦难”,让自己对自己生理与精神上的不适愈发麻木,却不想失去了这种应有的倾听自我声音的细腻。我深知刚强与细腻有时就像零和游戏,但我也坚信我总能在这中间找到最适合我的平衡点,找到自己的边界,认识我自己。
【后记】
谨以一知乎前辈的金句勉励自己做真正的学习者——
“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做学习,不把阅读当做思考,不把储存当做掌握。”
[结尾小彩蛋]
1.
2.
鲸鱼
2017年4月10日 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