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多也。从乑(yín)、目,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许多人。如《国语》:“三人为众,数成于三也。”《易·说卦》:“坤为众”。疏:取其地载物非一也。
“众”所描绘的与唐诗中所说的“锄禾日当午”的情形十分相似。这些在烈日下从事劳动的是什么人,学术界有四种解释:
一:众、众人都是奴隶。郭沫若说:“所谓‘众’,所谓‘众人’,就是从事农耕的生产奴隶。众字是象日下三人形,正表明耕者在太阳底下操作。”
二:商代的众人是殷人本族的成员,是父权制家族公社中的族众。
三:众、众人都是奴隶主贵族。“众”,的地位高于“众人”的地位。“众人”,是殷王朝这个奴隶制帝国中奴隶主阶级的基层全体成员,“众”,则是奴隶主阶级中上层基本力量。
四:除奴隶以外的各阶层的人。裘锡圭说:“广义的‘众’,意思就是众多的人,大概可以用来指除奴隶等贱民以外的各个阶层的人”,“狭义的‘众’指被排斥在宗族组织之外的商族平民”。
周人将甲骨文“众”字上的“日”字换成了“目”字,更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奴隶主对农奴的残酷。
在那时,奴隶主或管理农业劳动的大奴隶经常在田间监督奴隶从事农业劳动,眼睛总是瞪得大大地看着奴隶们。后来把下部三个人整合成“乑”
引申为许多。如《诗·周颂》:“命我众人。”《书·汤誓》:“格尔众庶。”《左传》:“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众又引申指一般、普通。如“众艺”,黉(hóng)山子的《损益篇》:“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
众也指兵、军队,如:兴师动众。
众又指姓,《左传》中有鲁大夫众仲。
察:复审也,从宀祭声,《徐铉曰》祭祀必质明,故从祭。本意是仔细看,调查研究、细致深刻地观看。
如《楚辞·离骚》:“览察草木。”又如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吕氏春秋·本味》:“察其所以然。”
察也指明察,知晓,如《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又如《吕氏春秋·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察也指调查;考察,如《吕氏春秋·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察也指分辨,如《礼记·礼器》:“观物弗之察矣。”又如《淮南子·说林》:“视之可察。”屈原的《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难当。”
察也指苛察,如《老子·道德经》:“其政察察”。又如《晋书·谢安传》:“弘以大纲,不存小察。”
察也指精明,如东方朔的《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察察指洁淸貌。如《史记·屈原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评判一个人,如果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考察;如果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
孔子认为,在知人论世上必须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对一个人不应该以众人之是非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
人言可畏,众人之论未必出于公,公论也未必尽出于众人之口。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从古自今,有多少冤假错案?有多少人被错误的舆论压垮?有多少人断章取义地讨论问题?“见风就是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群众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吗?
我们回过头看看历史,会发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就是一个笑话,不过是某些人需要民众支持时给民众戴的高帽。我们来看看:
一,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岳飞是因为功高震主,被“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的,现在杭州的岳飞墓前有几个跪在地上的雕塑,就是以秦檜为首,污蔑并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们,被人人痛恨。
但是,当时百姓的真实情绪可不是这样的,岳飞被杀时,举国欢腾,百姓敲锣打鼓庆贺朝廷为国除奸,临安百姓组织的缙绅团向高宗敬献匾额:“慧眼如炬,明辨忠奸”。
二:明朝末年,唯一能跟外敌后金抗衡的将领袁崇焕,因为没有兑现曾向崇祯皇帝许的承诺,被崇祯皇帝张榜公布“谋叛欺君,结奸蠹国”等十大罪状,处以磔刑(分裂肢体)。
行刑当天,人山人海,百姓争食其肉。“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全然忘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扭转了以往几十年明朝败势,为关内百姓阻挡后金于宁锦一线八年,后金只能绕道而行。
三:清朝末年,中日《马关条约》内容传到北京,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在康有为的带领下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然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维新派,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人被以“大逆不道”重罪着即处斩。
北京菜市口沿街路上,围观者比肩接踵,向六人吐口水扔白菜叶子,哪管你变法是为了民族崛起,国家富强。
菜市口侯斩时,谭嗣同质问监斩官:“革新变法有何罪过?为什么不审而斩?”监斩官大喝到:“尔等乱臣贼子,还用辩解吗?死有余辜!”
六位改革志士人头落地时,换来的却是围观者对刽子手手法的一片叫好声,不知有没有等着买“人血馒头”的。
宋孝宗执政时,岳飞冤案得以平反。老百姓再次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称赞皇上英明,让千古冤案得以昭雪,歌颂岳飞的戏剧评书等纷纷上演。
眼睛雪亮的条件是耳聪目明,耳聪目明的首要条件是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及时化。假如信息的来源只有一处,再智慧的群众也是愚民。
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到:举人老爷家里被劫,把总破不了案,把阿Q当劫匪枪毙后,“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像岳飞这样的忠君爱民、国家砥柱,袁崇焕这样的临死前还作诗“守辽东”的赤胆忠心,老百姓为何不能明辨是非?
而岳飞、袁崇焕、戊戌六君子的平反,也是后来当权者所主导,民众又是一片欢呼。打倒欢呼,平反亦欢呼。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如果信息来源又少,又缺乏独立独立思考能力,自以自己是正义者、道德君,实则就是一群被利欲熏心者洗脑后加以利用的暴徒,打击的对象可能正是为了民众利益奔走呼喊的正义之士。
曾经有个年轻人开车撞死了一个女学生,他连人带车被群众围住,他非常害怕,为了表明他不会跑,他坦诚地说出了他的身份:“我跑不了,我爸是李刚”。
李刚是当地公安局局长,当地无人不知,结果被无良媒体扭曲成:我爸是公安局局长李刚,我怕谁?后来“我爸是李刚”一直被人引用,成为当年最火的一句话。
很多人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单一思想的灌输,还讥笑嘲讽着正义之士、法治志者的过人言辞举动,冠之以“沽名钓誉”、“行为艺术”加以诛灭。
于是乎,盲从替代着思考,世故讥讽着高尚,人治践踏着法治,势利欺凌着公平,邪恶压倒正义,良知在逐渐消失,良心在节节败退,沉默,成了社交媒体的常态。
孔子曾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人不能盲从,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要善于调查研究,《吕氏春秋·察传》有云:“夫传言不可以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