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国式教育的悲哀,油然而生,特别是礼仪文化深重的山河四省。我们这群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教育观”里就包括礼尚往来这个词,她们上一代人总是要告诉我们这群小孩“作为一个普通人,总需要让一些经济富裕的亲戚朋友欠一点人情才可以。”但我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反而抵触它。为什么总是要想着“欠人情”呢。直到慢慢长大,我发现“人情”这个东西,有时候是一种除了金钱权利以外的底气,因为考虑到别人“欠了我人情”,只要人情没有还,就可以在每一次谈话交流以及处事中认为自己可以高人一等,作为普通人当然就是这么个心理。其实,普通人想着特意去让比自己富贵的人“欠人情”无非就是几点原因:孩子升学、老人健康。
我刚刚跟我一同学通了电话,谈到“中国式教育的悲哀”,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中国式教育,告诉我们从小要尊师重道、从小要热爱祖国、从小要这要那,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都是符合流行趋势的,但从未告诉过我们,从我们从作为一个生命开始,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尊师不是重道不是爱幼……而是首先需要做自己呀,讽刺的是,直到磕磕绊绊撞破南墙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跟我那个同学一样,孔乙己的长衫,我们脱不去,就因为比那些常年流水线的工人在看世界的时候看过了世界,所以才更加不愿随波逐流。
我们这群人,就像是宝玉初见林妹妹的第一反应一样—摔玉。宝玉摔玉,摔的不只是玉,更是封建礼数的桎梏,但宝玉最终没有摔成玉呀。
我们明明拥有着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先进的思想,只因为上下四千年的历史,最终让我们进退两难,想进,进不了,想退,退得又不甘心。我没有讲历史怎样不好,历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有利有弊。反而从小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比任何一个人都忠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对于历史有一个准确地形容,叫“批判地继承”,过去发生的东西谁都没有能力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此刻”以及“下一秒”。批判地继承,王阳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守仁先生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继承,才有了现代社会耳熟能详的“新儒学”,也就是要做到认识与行为的合二为一,概括起来四个字: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难的。一个人,可以今天知行合一,明天知行合一,后天、大后天……能把知行合一做到极致,又有几个,有多少人只是做了表面功夫。所以,能够年复一年地把一件小事从0到1,再从1到10,从10到99就已经超越了99%的芸芸众生,如果最后可以从99做到100,他,就算不是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也已经处于金字塔顶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