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看了曾奇峰老师的《幻想即现实》后,迫不及待地想购买了他的另外一本书。偶然间,看到了这本所谓的“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籍”,虽然是营销策略,但一听似乎在心理学界地位很高的样子。
此时阅读了将近三分之二,确实不能小看这本貌似是童话故事的书了。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带入主人公“蛤蟆先生”的角色。也许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阅读这本书时,什么都不需要想,只需跟着主人公一起去进行心理咨询即可,跟着它一起追溯自己的童年,感受一路成长的历程,反思当下的生活和人际关系。这是一本能给人力量且能帮助自我重归内心宁静的书。
今晚,我想分享书中关于人格的观点以及个人对此的思考。作为一个从未对心理学深入研究的人,对于 “人格” 这个词的定义个人是很模糊的。总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词,只可能出现我青春年少,懵懂无知时写的中考或高考作文里。
读完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很多心理学专业术语,大致总结如下:
确实,一看到这些词,就知道是深奥的心理学专业术语了,菜鸟们看了估计会脑壳疼。还好这本书成功地解决了读者被专业术语困扰的麻烦,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描述,清晰地解释了这些定义。
你会在这些术语里发现“三个自我状态” :
“成人,自我,儿童”
这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作者在书中借由心理咨询师”苍鹭”之口,解答了这三种状态的特点。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在这个状态,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自己所用。也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当处于“儿童状态”时, 只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
在这种状态下,会让人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当处在“父母状态” 时, 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此种状态无法给新知识和心理念留出一席之地,会让旧的思想主宰一个人,这也解释了为何无法靠争论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固执己见。
可见,要合理妥善地解决问题,我们得努力让自己处于“成人状态”下,理性的思考当下的困境,勇敢地摆脱童年和家庭的束缚。
也许了解了不同状态下的自我,估计也能帮助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全部,认清真实的自己。
书中的蛤蟆先生原本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可是突然就变得郁郁寡欢,经常失眠,无心打扮,邋里邋遢,眼前的一切都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也许生活中很多人,甚至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人,都经历着蛤蟆先生的痛苦,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努力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吧。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
当你不快乐的时候,可以读一读这本温暖而智慧的小书。
也许这本书会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