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心理学的书多出于两种目的:自救 or 他救。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的心灵其实是亚健康的,我们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快乐随和、积极向上,要么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要么求助于心理学的书籍。
而这本常年位居英国畅销书榜首的心理学入门书,可以带你开启一次完整的心理学疗愈之旅。
❓为什么自己常常很矛盾,有时理智,有时又情绪化得像个孩子?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是什么?
❓消极抑郁的情绪怎么来的?
❓一个快乐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
如果你有以上困惑,或许你能在主人公—蛤蟆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通过他与心理咨询师的十次问答,相信你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通过努力和思考最终变成一个能够控制情绪又快乐的成年人!
【基本信息】
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英] 罗伯特·戴博德
豆瓣评分:8.7
【亮点内容】
✨每个人的自我都由三种状态构成,这不同状态下的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言行,而这三种状态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我们。
1. 儿童状态 —— 我们的基本感情来源,常常表现为潜意识的情绪化。
2. 父母状态 —— 在我们忍不住评价和批判他人时,这种状态就会出现,它是我们在童年经历中对父母的模仿。
3. 成人状态 —— 这种状态下的我们,理性沉稳,能计划、思考和行动,也是学习精进的状态。
明白了我们的自我有这三种状态,你也许会更加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对自己负责,努力活的真实。
✨早期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于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我们的处世态度和观点。
-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由此,建立了我们的人生目标,可以分为四种:
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 我不好你不好
在往后余生,我们会基于人生目标不断开启“自证预言”的游戏。
【好句摘录】
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选择了愤怒,选择了悲伤。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
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