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期中考试成绩陆续揭晓了,希望各位同学能“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得意忘形,要谦虚谨慎。
给大家分享我前天刚读完的一本书,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的一本书《精英的傲慢》。
无论东方和西方,人们理想中的社会似乎是这样的:人人平等,没有特权,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获得自己应该得到一切。
在中国,一些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若要生富贵,需下死功夫”“天道酬勤”“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人们坚信,只要摒弃社会中的一切特权,“我命由我不由天”,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一定能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美国,如某人所言,“现在,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承诺平等的结果,但我们国家得以创建的理念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成功机会。无论你是谁,无论你长什么样,无论你来自哪里,你都能成功。这是美国的基本承诺”。
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可以获得的东西,“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每一个成功者的荣耀都是泪水和汗水造就的。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如果你不 成功,就是没有努力,不勤奋。所以,成功者可以得到他所有应得的东西,哪怕富可敌国,也是理所当然;而你朝不保夕,苦哈哈地度日,还不是你懒惰的结果吗?即使你觉得你很勤奋,那也是假的,有一句话说,“不要假装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玩”!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精英,陶醉在了自己的成功中,忆苦思甜来证明自己自己的成功来的正当和不易,号召大家努力工作,“996就是福报”,如果你不努力,就像家长经常给自己孩子说的那样,长大后就去扫大街吧!
于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底层挣扎的人,也后悔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考上大学,没有好工作,对自己的处境毫无怨言。
所以,我们我们赞同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应该以分数论英雄,规则平等下,你没有考上好学校,没有好工作,没有好生活,活该你水深火热。
但一切真的是这样吗?
比如,我拼命地练打篮球,比姚明努力十倍,我能超过姚明吗?
我拼命地练写作,比莫言勤奋一百倍,我能超过莫言吗?
我拼命地练唱歌,比刘欢努力一千倍,我能超过刘欢吗?
马云拥有那么多的财富,是因为他比全国大多数的人勤奋努力吗?
......
虽然可以列举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但社会的制度却依然往优绩主义的方向前进。政界、商届等佼佼者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他们都是精英,我们毫不怀疑地认为,他们的智商足可以带领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但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名牌大学的这些精英只占人群的估计百分之一都不到,让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去为百分之百的人做出明智的决策吗?
在课堂教学时,会有一些学霸对老师说,老师您讲的太少了,太浅了。 学霸不知道的,这些东西依然会有很多人学不会。
当奥巴马号召人们努力学习,像他一样考入大学阶层跃升时,他不知道绝大数的人是不能考入名牌大学的,即使再努力勤奋也不行。
就如同让科比号召人们,努力勤奋,每天四点就训练,就可以称为精英一样,你还觉得这可能吗?
所以,当精英们不断这样号召的时候,也就慢慢脱离了基层地气,人们不再被觉得被激励,而是觉得被侮辱。
所以,具有民粹主义的总统才胜过了标榜是精英的总统,民粹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是慢慢从土壤中孕育出来的。
这样的理念如此深入人心,让人觉得简直完美至极,以至于几乎没人考虑过这样的弊端。
桑德尔在这本书里分析了这种称之为“优绩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利弊,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各位能进滨河学校,以后大概率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看了这本书,相信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社会。
这个思想也符合咱们上一讲提到的《易经》中的“谦”卦象。
咱们接着往下讲。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信使可覆”是个倒装句,为了强调“信”字,将其倒装在及物动词“使”的前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反复考验。覆字的本义是翻转、倾覆的意思,此处的引申义为审察、核实、检验。
“信使可覆”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孔子说“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德的人,永远不能立身、立命。
如何能让自己的话可以经得起检验呢?就是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图眼前痛快。一次失信,别人可能原谅,三次五次,你在别人眼里就是不靠谱的人了,就不会再有人把你的话当成事了。
“器欲难量”是说,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那么人的心胸怎样才能宽广呢?我觉得,自己为人处世一要有高度,要超越一时一地一己的局限,长远的看待问题。比如我们遇到一些人,我们要学会站在他的立场上,他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来考虑问题,真的是一些你认为无法接受的坏人,该如何呢?用黄永玉先生的观点是“怜悯他们”。人的胸怀是委屈撑起来的,你能受多大的委屈,就能拥有多大的胸怀,能做多大的事业!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这两句话属于用典,典故出自《墨子》与《诗经》。
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你怎样努力,也恢复不了生丝的原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诗篇。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翻译
羔羊皮革做的衣袄,白色的丝线交错缝制。
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心中感到怡然自得。
羔羊皮革做的衣服,白色的丝线细密缝制。
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
羔羊皮革做的衣裘,白色的丝线精心缝制。
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
《羔羊》一诗的内容十分简明清晰,结构复沓的三章只描写了一件精工细作的羔羊皮裘,和一位从公门回家吃饭的卿大夫雍容自得的神态。对于此诗的主题,古今主要有“赞美说”和“讽刺说”两种。
清代以前传统的儒家学者,大多将此诗解读为赞美在位者的美德,如《毛诗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云:“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清代牟庭首先明确提出“讽刺说”,认为本诗旨在“刺饩廪俭薄也”。恰恰相反,今人持“讽刺说”的多认为本诗讽刺的是士大夫尸位素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不作为之行。这里当然是赞美说了。
这两句话连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
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
《诗经》因有《羔羊》一篇而被传颂四海。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经文出自《诗经》与《尚书》。
《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 “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我们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这是对“克念作圣”一句,原汁原味地解释。
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中,皇后大学心理学教授 Jordan Poppenk 设计出一种新方法,能分辨被称为「思想蠕虫」(thought worms)的片段,计算出人们专注同一思想的连续时刻。
Poppenk 解释,大脑每时每刻都可能被不同的想法占据,而所谓的「思想蠕虫」,便是大脑活动模式转变相邻点的简称。「当一个人转移到新念头时,它们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思想蠕虫』,此时就可以用我们的方法检测到。 」根据研究团队估计,每个人每天约有 6,200 个想法出现。那么你平时经常关注哪些想法,就可能培育哪些想法,使哪些想法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如何让自己能够培育出更多的健康积极乐观的想法呢?这需要你平时对这些想法不断地地、积极地进行浇水、施肥、修理。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
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你说不想,那是因为你没有条件与机会,一旦机会来了,看你想不想。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哪里能求得到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贸易,你不想发财都不可能。孔子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系辞下》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没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道德兼备,否则的话,“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你修行没有资粮。外表上装模作样,实质上弄虚作假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你的仪表、容貌才能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有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有一位朋友向美国前总统林肯推荐一位阁员,见过面后,林肯没有表达任何想要任用他的意思。原因是“我不喜欢他的长相”。
这位朋友想到了一万种这位阁员被拒绝的理由,却怎么也没想到林肯选人的标准如此不靠谱。
他说,原来你也是个俗人,谁都知道“人不可貌相”的道理,你却也以貌取人,人的相貌是父母所赐,他不能为父母给他的面孔背负一辈子的责任吧?
林肯不亢不卑回答道:“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一个人有两种长相。一种是物理长相,一种是精神长相。物理长相源于先天遗传,取决于父母。精神长相可以后天修行,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从出生到四十岁,经历了成长、求学、婚姻、创业或事业,这深刻的、历久的磨砺,将会成就我们内在的修行,而这内在的修行将最终反映在我们的相貌上。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 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所以,希望大家能平时注意多读书,多开放自己的视野,多提升自己的素养和气质。
这四句话连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
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
克伏自己的妄念,才能成为圣人。
德行建立起来了,声名自然会树立;
心行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你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有人会问,为什么前面两句话,由“空谷传声”又突然转到“善恶祸福”上去了呢?表面看起来,好像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其实前后四句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此外,太空有放大效应。我们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多少倍。明白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定律,我们就再也不敢起恶念、做坏事了。相反,举手之劳的小善要多做,因为将来的福报会成倍数地扩大,好像高利率的储蓄存款一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四句话连起来,完整的意思就是: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
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
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
福庆是乐善好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