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羔羊:指小羊。
素丝:白色的丝线。
五紽(tuó):紽,就是纽子,起固定上衣的两襟,不让分开的作用,一说指缝制的意思。
退食(sì):指退朝后回家吃饭。
委蛇(wěi yí):音义并同“逶迤”,本指弯弯曲曲、摇摇摆摆的样子,诗中指悠闲自得、从容自如的样子。
革:裘里。诗中指羔羊皮缝制的衣服。
緎(yù):扣,衣服上固定纽子的扣。
缝:皮裘。
总(zǒng):纽结。
原诗翻译:
穿着羔羊皮缝制而成的衣服,上面有五个用白色的丝线做成的纽子。
从容自如的退出公府,回到家里去吃饭。
穿着羔羊皮缝制而成的衣服,上面有五个用白色的丝线做成的扣子。
从容自如的退出公府,回到家里去吃饭。
穿着羔羊皮缝制而成的衣服,上面有五个用白色的丝线做成的纽扣。
从容自如的退出公府,回到家里去吃饭。
诗旨诗意赏析:
这首诗就是描写一位德位相配,德如羔羊的官员的形象的。诗中通过对“素丝”、“退食”、“委蛇”、“羔羊”的比兴,虚实相称的写作手法,赞美了官员的恪尽职守,表里如一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
这首诗的诗旨,全都体现在“素丝”、“退食”、“委蛇”、“羔羊”这四个四词语中。因此解读好这首诗的关键就是准确把握好这四个词语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羔羊”的解读,是诗旨中的诗旨,也是该诗主旨的代表。
“素丝”。诗中的“素丝”就是纯白的蚕丝,蚕丝的洁白和柔顺的特性,正好和羔羊皮缝制的皮裘衣服相配,两者相得益彰 。所以“素丝”是用来赞美诗中主人公具有纯洁如一、谦和之德的。便于叙述方便,暂且把诗中主人公称呼为国家公职人员,用“素丝”的颜色来比兴纯洁如一、谦和,这种写作手法是《诗经》中最常用到的的。
“退食”。 诗中的“退事”就是说退朝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工作结束下班后回家吃饭,由此可知此人工作上兢兢业业,工作生活有条不紊,一个在工作上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可定能把他的本职工作做好。这也是职业操守之德,也是一种良好的自律精神,也是德与位相配的“在其位,谋其政”之德。
“委蛇”。 诗中的“委蛇”是指悠闲自得、从容自如的样子。是说此人在下班后往回家去的路上的举止,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也没有表现出来疲倦的样子,由此可以设想他的工作也是做的得心应手,非常熟练自己的业务,在每一个职位上都要精于自己的工作,才不会出现急躁,甚至邋遢的变现,如果没有做好一天的的本职工作,下班后会是这样的悠闲自得,从容自如的样子吗?当然不会,那就是一副“满地鸡毛”的表现了。此人身着羔羊皮缝制的皮裘,也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德与位相配的表现,是一种表里如一,恪尽职守的表现。诗中用“委蛇”这个描写下班后走路的样子的词语极其形象地衬托出了上班时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这也是《诗经》中非常委婉而含蓄的一种赞美。
“羔羊”。要解读“羔羊”还是先从汉字中的“美”字说起吧,汉代许慎释"美"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意思也就是羊大为美。在汉语文化演进中,美的本义和美学意识,最初都是从羊开始的。换言之,也就是羊作为食物开始的,羊是与上古先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羊作为容易捕获到后来的驯化饲养,都源源不断的为先民提供肉食来源。“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学意识,即味觉审美意识,是人类其它审美的先河。
羊伴随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如羊气上出为芈(mǐ)字,为善字(上羊下言),如祭祀的祀(示),奉行羊向上呈现美好的品德,为祥字,永羊为羕,女羊为姜,上出之气为義(义),下出之气为(奪)夺,以带领人人(羊)向上治理(君)为羣(群)。
羊伴随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甚至影响着饮食、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传统道德的影响。因为羊秉性温和,性格温顺合群,也就被赋予了善良随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人的行为不偏不倚、举止不过无不及,就是做人的大德。而羊尤其是羔羊的皮毛,除了其柔软顺滑能作为衣物御寒之外,还因其洁白纯一的皮毛颜色,这一点在古人的眼里也就具有了更大的象征意义,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即象征着君子之行,要德行高洁、德位相配,洁身奉公,为君效命以尽其心,为民安身以竭其力。才能堂堂正正、从容不迫的居于庙堂之上,退食于家中。倘若身居高位,又德不立身,言行不一,德不配位,又有何面目“委蛇”地行走于大庭广众之下?
孔子关于德的一番话语记载在《韩诗外传》中:“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孔子说的“言忠信而心不德”就是讲求诚实仁厚要表里如一,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德,才会德配其位。
对“羔羊”这个词语的解读如此大费周章,原因是这个“词语”是最能反映本诗主旨的一个词语。所以,有理由相信诗中的主人公在自己官位上一定是一位德位相配,德如羔羊的好官员。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诗经》产生年代距今已极其久远,加之秦朝的焚书浩劫,真可以说的上是劫后余生,汉代之前靠着说经人的口口相传而得以延续下来,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后世历代注经人各抒己见,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文字含义的演变,解读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误读,故历来有“诗无达诂”的感慨。对于诗旨的解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和缜密的思路,才能做出合乎最初诗意的解读。
再回到本诗的诗旨上,为什么要用羔羊来比喻一种德行呢?诗中的官员是怎样表现出了一种在其位谋其政的“德位相配,德如羔羊”呢?在其位谋其政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没有借鉴的意义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