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很感人的心灵鸡汤,就是《桑德伯格:你要拥有扛过一切悲伤的能力 | 伯克利毕业演讲全文》。鉴于我是个对沟通深度着迷的人,我把其中一部分的观点跟亲子沟通联系在了一起,有这样的一些感悟。
文中谈到了当我们遭遇困境时的三个假象。
第一个假象是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不幸的发生。
我们总以为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
这种倾向即便是在日常小事中也是如此。那时候还是BBS 盛行的时代,有一次,我常常去的那个育儿网站系统奔溃了,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一定是我引起的吧,这两天我刚发了个热帖……. 网站修复后,我很诚实地跟大家分享了我的那个想法,没想到立刻有人回应,我也以为是我干的!你看,这就是我们把假象当真了。
有些假象是可以被辨别出来的,比如上面的例子;有些假象我们会深陷其中,无法辨识无法证明。比如,孩子的状态不好,或者孩子生病了,就算我们嘴巴上没说,在头脑里我们已经开始一遍遍地批判自己:孩子这样是因为我的育儿方法有问题,是因为我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安全感,是因为我没有处理好跟原生家庭的关系,是因为我没有坚持规则给他吃了冷饮让他吹了空调……
在这种情境下,恶性循环开始了。
我们要么陷于自责,要么开始寻找替代品。比如,我的错其实是因为他的错。
我们开始责怪原生家庭没有把我们养育好;或者伴侣和家人没有给我们应有的支持,没有跟我们秉持一样的育儿理念;甚至我们开始责怪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才导致了这样的现状;于是,恶性循环进一步升级。
也许你看到了,只要我们一开始就认为一定有人是错的,接下来的情形就不会好转。
第二个假象是普遍性(Pervasiveness)——以为某一件事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全部。第三个假象是永久性(Permanence)——以为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
在育儿中的体现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影响绝对化,我们会以为某些事会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全部乃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抱持着这样想法的时候,我们会紧张不安,我们会把所有跟我们观点不和的人和事当作对立面。婆婆给孩子喂了饭,我们觉得孩子的界限感被破坏了,孩子再也不能独立自主了。老公当着孩子的面甚至跟孩子一起玩了电子游戏,我们就觉得孩子会玩游戏上瘾,孩子的专注力被破坏了。老妈在孩子画画的时候,指点了一下,引导了一下,我们就觉得孩子的天赋被破坏了。
有这样的想法看上去很真实,有这样的想法本身也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我们被这种想法控制了,导致我们没有采用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应对。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容我说句实话吧,这些都来自于那些市面上流行的育儿理念,以及我们对一些理念支离破碎的解读。而真正让它们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恐吓和恐惧。现在很多言之凿凿的育儿理念,其实是在恐吓家长。
这样的理念中常常谈到扼杀、破坏、不可修复、心理伤痕;而恰恰这一部分与我们内心的恐惧共振了,于是我们就被这恐惧控制和驱策着。
这样的恐惧使得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事实、生活的全部,我们陷入焦虑,最终对自己对他人对孩子都有着强烈的不满;我们会愧疚,觉得自己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养育环境;我们会埋怨孩子太过弱小不懂得保护自己;我们会怪罪,是家人甚至社会害了我们的孩子。你看,就是
恐惧让我们陷入了另一个死循环,那就是施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循环。
那么对错二元对立的死循环,施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死循环该如何破呢?法门很多,在生活中我践行的是P.E.T. 父母效能训练、无条件养育和一念之转。
P.E.T.放下了对错好坏的二元对立,从观察行为开始去感受,透过感受去看见需求,去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P.E.T.强调谁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谁就拥有问题,他就是问题的主人,他有权为问题负责;从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开始,他为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生活负全责。
一念之转则引导我们看到对错背后的真相是我们被对错控制,由此放弃了最初最终的自由;
一念之转给到我们一个简单易用不假外求的方法,让我们去质疑每一个令我们陷入死循环的对错。一念之转也透过简单的提问和反躬自问,让我们看到我们是怎样把自己的责任放在一旁,陷入被害者的牢笼,自怨自艾;当我们看清了这个事实,我们就有机会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
无条件养育的支撑来自于无条件的爱。
它在一开始就把生命的权利归还给孩子。在无条件养育里,正如小巫老师所说,首先是个选择题,你是选择相信孩子是一张一无所有的白纸(那几乎就直接把孩子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而你将兼具双重身份,拯救者和施害者。往往也会引发你的投射--你是个受害者);还是选择相信孩子的生命是一颗种子,它蕴涵了生命成长所需的一切必要元素。
面对一张白纸你会担心一笔下去画坏了,就万劫不复。当你相信孩子的生命是一颗种子,一株植物,他本身具有扎根性和趋光性,同时它有自身的成长周期。面对一张白纸你会担心一笔下去画坏了,就万劫不复。但植物不同,去看大自然的任何一株植物,都会有这样的伤痕,那样的不完美。
当我们观察到一棵植物看到它的花凋零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季节的变化,凋零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会去观察整棵树,而不是因为一朵花的凋零就以为这棵树没救了。
当我们发现一棵树的枝叶枯萎了,我们会想到可能是因为缺水,我们不必抱怨老天不下雨,我们去浇水就好了。显然一棵树的成长进程中,会有暴风骤雨,会有冰霜雪雨;我们不会因此不去养一棵树,相反地,我们会未雨绸缪,我们会去给到它阳光,让它茁壮成长,我们会施肥筑基,给到它养分,让它把根扎得更深更稳固。
我们会意识到这世间树有千百上万种,让苹果树成为苹果树,让橡树成为橡树,我们不会强求(也知道那是妄念)让苹果树拗成橡树的造型。
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这颗种子这棵树,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生命;我们会尊重它的生命轨迹,当它还是棵幼苗的时候,我们不会拔苗助长。
所有这一切,用在孩子身上,就是无条件养育了。无条件养育在问我们一个问题,你愿意吗?去成为孩子环境的一部分,去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土壤。你不必追问其他家人是否愿意,你只需为你自己负责,你愿意吗?
再次引用我之前的文章段落作为结语。
泰戈尔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我的儿子阳阳说:妈妈的爱像空气,我常常忘了它的存在,但其实,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我说,在养育里,我甘心做土壤,谦卑到土里去。
甘地说: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