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社会心理学》,读书感悟:第十章攻击:伤害他人。
一、攻击的概念。
攻击: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和或者言语行为。
社会性攻击行为。静息的攻击行为。
敌意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恐怖分子一般都不是心理异常者,相反,恐怖分子是在通过某种途径寻求其个人意义,比如说获得英雄或殉道者的地位。
大多数战争是工具性攻击。
谋杀大多是敌意性的。
二、攻击的理论。
1.攻击的生物学理论。
一种观点是以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为代表,把社会罪恶归咎于社会而非人性。第二种观点则以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为代表,将社会法律视为控制残忍人性的必要手段。
二世纪“性恶论”即攻击性驱力与生俱来、无可避免的观点得到了费洛伊德和德国的洛伦兹的赞同。
①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人类的攻击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冲动。攻击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本能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攻击性在个体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②神经系统的影响
攻击是复杂的行为,并非简单地受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控制。
③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
我们的气质(即我们的反应性和反应强度)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受交感神经系统反应性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大于环境的影响。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地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于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④生生物化学因素。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后果的能力,同时促进人们将攻击和酒精在心理上建立联系,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
酒精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意志能力。
睾丸激素:分子虽小,但作用巨大。
不良饮食。
生物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生物学和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睾丸素可以促进支配欲和攻击性的产生,同时支配或取胜的行为也会提高睾丸素的水平。
神经系统、基因、生物化学因素对于某些人在面对冲突、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反应都有重要的影响。
2.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外群体的目标尤其容易成为攻击的替罪羊。转移踢猫效应。
①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愤怒起源于某个有其他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②相对剥夺
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当我们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时,我们的挫折感就会变得比较复杂。
绝对剥夺(缺乏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的感觉转化为相对剥夺(被剥夺感)。
3.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攻击的回报,人类也可以习得攻击的回报。
恐怖主义活动同样如此:它们可以使无职无权的人得到广泛的关注。
②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对成人攻击行为的观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意志。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降低了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还教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
家庭:身体富于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有惯用体罚的父母。暴力的结果往往是滋生新的暴力。
文化: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攻击性的榜样,都可以习得攻击的反应方式,攻击行为是有挫折、疼痛、受辱等令人不快的体验激发的,这些体验在情绪上把我们唤醒。
攻击(定义为在伤害他人的言语和身体的行为)有两种形式:敌意性攻击由愤怒等情绪引起并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关于攻击有三种主要理论。与费洛伊德和洛伦兹关系密切的本能观点认为攻击性的能量会在体内不断积累,就像水在大坝后极聚一样。虽然这种观点很少有直接证据的支持,但攻击确实受到遗传、血液化学成分和大脑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这种愤怒就有可能激起攻击。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的好处,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能对攻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攻击的影响因素。
1.厌恶事件
①疼痛
疼痛同样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
事实上任何形式的厌恶事件,比如希望破灭、人身侮辱躯、体疼痛等都可能激起情绪爆发,甚至沮丧状态造成了的折磨也会增加敌意性攻击发生的可能性。
②炎热
在炎热潮湿的天气里,人们当然会更加急躁,闷热的天气可能还会压抑暴力倾向。
③攻击
受到攻击或侮辱尤其容易引发攻击,蓄意的攻击将导致报复性回击,以牙还牙。
2.唤醒。
一种躯体唤醒状态会引发怎样的情绪,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唤醒的解释和分类。
唤醒的状态只会强化情绪。
性唤醒和愤怒等其他各种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攻击行为会提高唤醒水平。感觉狂也更具有攻击性。
挫折、炎热或者侮辱性的情境都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3.攻击线索。
枪支会启动敌对性想法和惩罚性的判断。所见即为所思。
枪支并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他还拉大攻击者和受害者自己的心理距离。
4.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
①对性现实的歪屈理解。
这种性启示(即许多女人喜欢被征服)是非常微妙、不大可能导致反驳的。女性的抗拒融化在男性有力的臂膀中。
②针对女性的攻击,
色情作品也会导致男性对女性的实际攻击。
暴力色情刺激增加了对女性的惩罚性行为。
③媒体意识教育。
5.媒体影响:电视和互联网。
①电视对行为的影响。
看电视与行为的相关研究:犯罪故事不能算是科学的证据,因此研究者用相关和实验研究来检验观看暴力节目的效应。
一个儿童看的电视节目中包含的暴力内容越多,那么它的攻击性就会越高。
看电视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激发出的攻击并不是袭击和殴打。他更多地表现为买午餐排队时推搡、出口伤人以及威胁性动作这一水平。
观看暴力节目导致了暴力的增加。
观看媒体中的暴力,无论是即时的还是在长期的情况下,均会增加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为什么看电视会影响行为?第一,导致社会暴力行为的不是暴力内容本身,而是由其造成唤醒状态。
第二,观看暴力使人们抑制降低,第三,媒体内容同时引起模仿。
亲社会行为的塑造对社会是有利的。
②电视对思维的影响。
脱敏作用:造成观众对困境脱数的是暴力电影本身,而不是观看暴力影片的观众类型。
社会脚本:即文化提供的关于如何行为的心理指导。
青少年观看了越多的性内容,他们就越有可能觉得其同伴是性活跃的,于是会发展出性开放的态度,并经历过早的性交。媒体灌输了这种社会脚本。
改变知觉:对于那些看了太多电视的人来说,世界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方。媒体塑造了对现实的知觉。
认知启动:媒体启动了思考。
消耗时间。
6.媒体影响:电子游戏。儿童电子游戏。
7.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
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观看,
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刺杀对象,购买枪支弹药,靠近目标进行瞄准,扣动扳机。参与持续武装暴力活动并进行威胁恐吓。
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
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
①玩暴力电子游戏产生如下一系列效应:诱发攻击性行为。引发攻击性思维,唤醒攻击性情绪。减少对他人的帮助和同理心。
人们在玩暴力游戏之后,他们与情绪有关的脑区表现出更少的激活,即对暴力脱敏。
宣泄假说认为,暴力游戏可以让人们以一种安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攻击倾向。为自己的愤怒找到出口。
亲社会游戏是与暴力游戏概念上相对的一类游戏,在亲社会游戏中人们互相帮助。
电子游戏是绝好的老师。
8.群体影响。哪些因素会激发个体的攻击性。如挫折,侮辱和攻击性榜样能够增强孤立个体的攻击倾向,那么这些因素也一样会对群体有类似的影响。
群体通过责任扩散使攻击行为增大。
参与私行的报名越多,谋杀和残害就越残酷。
通过社会“传染”群体能够放大攻击倾向,正如他们极化其他倾向一样。
具有共同的反社会倾向、缺乏亲密的家庭联系、对学业成绩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会在帮派中找到社会同一性。
种族屠杀不是杀人行为的重复,大屠杀是被道德规范所强化的社会现象。
很多因素会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之一是业厌恶事件,不仅包括挫折,也有不适、疼痛以及身体、言语上的人身攻击。
几乎由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成愤怒。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观看暴力节目不仅会导致攻击行为出现一定的增舌。尤其是在被激怒的人中,而且还会降低观众对攻击的敏感度和改变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觉知。这两个发现和对观看暴力色情作品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观看色情作品会增加男性对女性的攻击,并且他们对于女性对性胁迫的态度的知觉。
电视渗透到了上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中,电视也描绘了相当多的暴力行为。相关和实验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观看过多的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
反复玩暴力游戏则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想法、情绪和行为,因为游戏体验与其它媒体相比,需要更多的主动参与。
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景同样可以激怒群体。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四、减少攻击行为。
1.学习假说成立吗?
年轻人应该学会排解他们的愤怒,
压抑了自己的愤怒,我们就要找到一个出口,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排遣愤怒。
表达敌意导致了更多的敌意。
报复从短期看可以减少张力,甚至提供快乐,但从长远看却能激起更多的负性情绪。
2.社会学习法。
厌恶体验,如期望破灭、人身攻击等都会导致敌意性攻击,所以避免给人们以错误的不可达到的预期是明智的。预期的回报与代价会影响工具性攻击。他建议我们应该奖励合作性的非攻击行为。
3.文化改变和世界暴力。
我们如何尽可能地接受攻击?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发攻击的产生,而减少进一步的攻击。
社会学习观点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一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