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鱼小哆
一直以来,我对战争片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一来不喜欢血腥的场面,二来不喜欢打打杀杀的剧情。因此,《血战钢锯岭》这一影片上映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要去看一下,虽然观众口碑极佳。
但和大家聊天聊到最近的好电影,都纷纷对此片赞不绝口,于是我也按捺不住,看了一遍。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战争片的看法,我竟然头一次如此投入地认真看完了一部战争片。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美国与日本在冲绳岛的钢锯岭进行的一次血腥战斗,又被称为“冲绳岛战役”,代号“冰山行动”。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日本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8万人。这可以说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堪称人间炼狱。
电影的主角是戴斯蒙德·道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医。然而,由于信仰,他始终不愿意触碰枪支,这不仅让别人认为他是怪人而受到排挤,还因此被送往军事法庭。但最后,他还是如愿到达了战场。
钢锯岭是一个400多英尺高的近乎垂直的悬崖。日军神出鬼没,美军部队死伤惨重刚到战场,第一个场面就是一辆运着尸体的卡车,血腥恐怖,让人震惊。道斯所在的部队,就是要顶替他们上场。悬崖上布着攀岩网。刚爬上去,日军的飞镖就如雨般非来,打得美军措手不及。日军果然跟鬼子一样恐怖。大批将士倒下。多斯不想放弃任何一个人,赤手空拳救出了75个人。“one more,one more”,每救出一个后,他就又折回去再救人。
神奇的是,这不是电影的戏剧化夸张,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比影片更加传奇。电影中的表现已是弱化了原型。
我们没有亲历过战争,但《血战钢锯岭》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凶残与野蛮。前一秒还在开枪瞄准的士兵,下一秒就被炸开花,炸断了的腿,只剩半截,脑浆崩飞,身体被炸成两半,影片没有对这些真实的残酷进行回避,而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战争的野蛮。这个影片告诉我们,战争中,不会有某抗日神剧那样手撕鬼子的桥段,双方都会经受惨痛的损失。人性中的丑恶,在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让我感动的,有几点。
1. 执着
在影片开始,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坚决不碰枪支,宁愿被送至军事法庭,依然不改初衷。而这一谜题在剧中揭晓了答案,是他酗酒的父亲有一次拿枪向自己的母亲射击,他抢了下来后,把枪对准了父亲。这让他发誓此后绝不碰枪。当然,他的信仰也是原因之一,只是剧中没有刻意强调。他的坚持最后得到了胜利,军队允许他不带枪支上战场。
2. 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道斯手无寸铁救出75个人,有的人已被子弹炸得面目全非,几乎无生存可能,但求生的意志让他们拉住道斯,恳求他带自己回家。道斯一个个把他们救了出来。战争无比残酷,它让无数人丧生战场,有去无回。勇敢冲锋陷阵的士兵,纵使留有一口气,都要全力抢救,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勇士。而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道斯在地道时遇到了一个日本逃兵,他安慰日本兵不要害怕,还用纱布给日本兵包扎,还救了几个日本兵。之所以感人,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普世主义价值观。战争分敌我,而普通人都一样,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一近乎矛盾的情节让人感动,正是因为他做出了很多人无法做出的选择。
3. 悲壮的投降
影片最后,美军以巨大牺牲占领钢锯岭。跟战争刚开始不一样的是,这次表现的不是美军节节败退,而如开挂了一般奋勇杀敌无数。日本人被逼近地道里,无处脱身。最后,日本举起了白旗,但投降的几人目光中的仇恨让我隐约觉得,事情没那么容易。果真,日本人大喊着“大日本天皇万岁!”后,向美军扔了炸弹。道斯用脚将其踢飞,一条腿被瞬间炸掉。日本已无反击可能,指挥官知道末路已到,在地道中切腹自杀。
与我们常见的抗日剧不太一样的是,影片没有对胜利一方的欢愉进行渲染,而从敌军一方表现失败的景象,这一景象更让人震撼,它让人知道,战争中,无论输赢,对人都是一种践踏。
在约翰·托兰所著的《日本帝国衰亡史》中,对冲绳岛战役也有过详细的描述。书中提到,“二战”中,日本帝国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冲绳岛。当时的海军少将富冈认为,如果能在冲绳岛打败敌人,这一胜利便能为日本赢得6个月的和谈时间,以保证天皇制的继续。日本在冲绳岛战役的失败,使其输掉了在本土外打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中伤亡最多的一场战役。对美国人来说,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五百。冲绳岛战役后不久,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最后,日本宣布投降。
对电影来说,感动人的不是宏大的场面、炫酷的特技、夸张的表演,而一定要有真正触动人心的思想,能让人为之产生共鸣。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电影上,对书籍、语言来说都是一样。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对真实战争场面的还原,更是无处不在的人性光辉及对人的尊重、对信仰的坚持。
有人说:“崇尚战争的人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战争是恐怖无情的,不论在任何年代。也许,最好的反战题材,正是对战争毫无遮掩的表达吧,就如《血战钢锯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