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梅尔·吉布森导演的电影《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血战钢锯岭》根据二战医务兵德斯蒙德·多斯的真实故事。多斯曾是美国"拒服兵役"的一员,但他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参军,决定帮助拯救生命而不是终结生命。但在训练中,多斯拒绝拿起武器,坚持做一个不拿武器但却坚决不退出战场的医务兵。为此,遭受战友羞恶痛打也在所不辞。最后甚至被长官送上军事法庭,但其也不改变自己的信仰。最终得以留下,并在血战钢锯岭的战争中,凭一己之力冒着生命危险救出75个战友。战后,多斯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钢锯岭战役是二战美日冲绳岛战役的一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同时也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日本方面共有超过10万名士兵战死或被俘虏,盟军遭受的人员伤亡亦超过8万人,这场战役在英文被称为"Typhoon of Steel",在日文被称为"铁雨"(铁の雨,tetsu no ame)或"铁暴风"(铁の暴风,tetsu no bōfū),可以想见战斗之残酷。在冲绳的战斗结束数星期后,美军得以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及长崎,最后导致日本投降。
就在这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出现了德斯蒙德·多斯这样一个奇葩,他是坚定的宗教信仰者,坚持不拿武器杀人。影片交代了多斯不拿武器不杀人的信仰形成的两个原因:
一个是其童年,在与弟弟的打闹中,拿起一块砖头砸在了弟弟的头上,在父母抢救弟弟的过程中,小多斯陷入了可能致弟弟死亡的恐惧之中,就在这样的巨大恐惧下,他站到了墙上贴的圣经十诫面前,看到第六诫上写着:不可杀人!
另一是在其青年时代。酗酒的父亲在与母亲的争吵中拿起了手枪。青年多斯扑上去抢夺父亲手中的枪,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扣动了扳机,枪打向了天花板,多斯夺过手枪,在愤怒的情绪中饱含泪水,将枪口指向了父亲。在钢锯岭的战场上,多斯向战友回忆起了这个片段,说自己没有开枪,但是在心里已经把父亲杀死了。
多斯的父亲也曾为了国家而参加战争,他的家长同伴死在了战争中。战争造成的创伤让多斯的父亲酗酒、颓废, 饱受精神折磨,而无法自拔。与父亲对比,多斯也自愿参加了战争,但是却在战争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最终依靠信仰的力量成为精神的榜样。在其榜样的召唤下,那些被战场血腥吓到的战友重燃斗志,再次杀上钢锯岭,夺取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多斯的长官对他说:“没有你,其他人不愿意再上战场。我们不理解你的信仰,但是却知道你有多么坚定的坚持信仰。”
在战争的背景下,多斯是另类,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否要放弃心中的信仰?虽然多斯一直在坚守自己的信条,但过程中也有挣扎、痛苦、疑惑和选择。影片里展现了两次重要的放弃与坚守信仰的抉择。
一次是在接受军事法庭裁决前的禁闭室里。当多斯满心欢喜认为自己出了持枪之外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训练项目,可以回家与女朋友结婚的时候,长官告诉他要么完成持枪考核,要么上军事法庭。多次选择后者。上军事法庭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认罪回家,一个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有可能被判刑。审判前,多斯的长官来劝他,他的女朋友也赶来劝他,女朋友劝他放下骄傲,可以拿起枪做做样子。但多斯最终还是选择了为自己做无罪辩护,在军事法庭上,仍坚守自己不拿枪但也救人报效国家的信念。这样的坚守要冒被判决有罪坐牢的风险,多斯不动摇。
另一次放弃与坚守的选择发生在钢锯岭上。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在眼前已经硬生生的真切发生。在日本兵自杀式的冲锋前,美国士兵伤亡惨重,被迫撤下钢锯岭。在下撤的绳索前,多次再次面临抉择。是拿起武器参加战斗?是下撤保命?还是杀回战场行使医务兵的使命救助战友?多斯叩问上帝:“这就是你要让我看到的吗?如果是,好吧,我接受自己的使命。”于是他放弃下撤,一个人再次冲回炮火中的战场,每救回一个人,都祈求上帝,让我再救一个,就这样,凭一己之力,多斯救出了75个受伤的战友,自己毫发未损。影片最后,真实的多斯在老年时回忆起这段神奇经历时,讲了一个情形:当他把水倒在一个伤员脸上,帮他擦干净眼睛的时候,这个伤员兴奋的说:“我看到了,看到了,我还以为我要瞎了。”那个时候多斯好像看到了信仰的光辉。这个真实的情节在影片中也展现了。
战后多斯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其经历感染教育了很多人,多斯与妻子幸福生活,直到2006年,80多岁去世。
纵观其一生,坚守信仰让其在血腥的战争中展现人性的光辉,获得精神的平静和力量,与之对比,包括多斯父亲在内的很多经历战争的人都饱受精神折磨而痛苦。这说明,让人走出内心冲突与痛苦的唯一路径还是要依靠自我内心的坚定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多斯来说,来自于宗教。对于我们这些缺少信仰环境的人来说,可以将之定义为向善、向上的信念。
坚守它,无论有多么难!只要你坚守了,自然就会看到效果和改变!
最后向伟大的演员和导演梅尔·吉布森致敬!他怒吼的“Freedom”永刻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