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东汉末期大乱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必然结果。
2、时间跨度:约公元180年起,至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3、重要事件:董卓进京、擅行废立、诸侯会盟讨董、曹操崛起
4、出场人物:何进、董卓、汉献帝、吕布、曹操
汉末二帝
东汉从光武帝起到末期桓灵二帝,持续近二百年,终于天下大乱。经过三十多年群雄逐鹿,天下终于分为三国,鼎足而立。
那么,大乱的原因是什么呢?
动乱原因
1、皇帝昏聩,无法掌控朝政。桓帝灵帝父子俩不管国政,只管卖官鬻爵,贪图享乐,朝政全部交给外戚或者宦官。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普遍年幼,权力由外戚和宦官掌控也是自然的事。
2、中央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频繁争斗,轮流把持权力,先后发生两次“党锢之祸”,使得王朝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3、汉朝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皇帝定期派出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的行政,刺史只负责考核政绩,不问其它。但到汉末,刺史权力越来越大,逐步掌握了地方监察、行政、军事大权,成为实际的地方长官。汉灵帝只好顺其自然,改刺史为州牧,在郡县上方又设立了一级行政机构。这些州牧和郡守随后成为割据四方的势力,朝廷无力制约。
4、东汉末年天灾不断,粮食常常歉收,土地兼并加剧,苛捐杂税异常繁重,小农经济基础濒临崩溃,流民人口越来越多,经济上贫富的两极分化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
5、黄巾起义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大量无法生存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他们在太平道首领带领下参与了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他们的口号。而中央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起义军,只好授权于地方州郡自行招兵买马,造成了地方军阀豪强军事实力在镇压起义的同时迅速强大。
6、西面的羌族、北面的南匈奴、东北的乌桓,见中原内乱,这些少数民族乘机也动荡起来,经常骚扰边境。
这个时期大约在公元180年前后,由于东汉政府面临着地方州牧、豪强、军阀、宗教领导下的农民、外族环伺等各方势力,每一种势力凭借各自的实力对抗势衰的中央皇权,东汉政府已经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它的崩溃就差一根导火索了。
董卓出场
董卓是西北的军阀之一。他能走上历史舞台,要拜汉末朝廷大将军何进(外戚)所赐。外戚和宦官争斗持续不断,如果真要动武,大将军何进手里的军队绰绰有余。可他想名利双收,居然下令招引董卓的外兵。结果还来不及对宦官动手,自身反被宦官设计杀害。
董卓进京,凭手中有兵,一举夺取了军政大权;然后专横跋扈,擅行废立,即废掉汉少帝刘辩,扶立陈留王刘协(汉献帝,最后一任汉帝),在京城纵兵抢劫,无恶不作。
十八路诸侯起烽烟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惹恼了地方实力派天下诸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地诸侯共集结了十一路,以剿灭军阀董卓,匡扶汉室为目的起兵了。
关于这一段历史,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得相当精彩,是小说最引人入胜的段落之一。小说将诸侯数量演绎为十八路,其中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情节和人物刻画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且引出了刘关张三位大英雄。
董卓自然没有什么好结果。
董卓覆灭
董卓在去自己预先建好的安乐窝——郿坞的路上,被手下大将吕布反戈一击杀死,死后还露尸街头,被痛恨他的人们用身上的脂油点燃作灯。
宋朝苏轼有诗《郿坞》:“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诗中概括了董卓的一生,深刻讽刺了其从权霸一时到突然灭亡急转直下的态势。
群雄逐鹿
董卓败亡了,他的短暂专权就像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索,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正是“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其中一路军阀豪强曹操曹孟德(后来曹丕追认为魏武帝),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抢先把汉献帝这张牌抓在了手里,在许昌维持着的名义上的汉朝政府,汉家天下已经名存实亡了。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