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钱观,最近有点感触,而引发这个思考的原由是我有了小孩而且还小,对于金钱还没有形成任何观。然后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美国家庭对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的指导要求,如下:
3 岁时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 岁时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在购买时作出选择;
5 岁时知道钱币的等价物,例如:25美分可以打一次投币电话等,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 岁时能够找零;
7 岁时能够看懂价格标签;
8 岁时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学会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
10 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有大笔开销时使用;
12 岁时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比如基金、债券。
10 岁以前关于钱的认识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但 12 岁之后我离开家到另一个城市住校读书了。基本就从那时开始独立的管理了一些钱(生活费),之后的记忆就比较清晰了,可以很确定刚开始独立住校生活时,我对钱的认知管理能力还停留在上面那个指导要求的 8 岁左右。一开始是不会储蓄的,更不能很好的安排开支计划,有时一个月的生活费一周就花光了。
从上面这个指导要求可以看出,到 6 岁就需要孩子认识到钱所对应的劳动价值。到 12 岁就要建立通过劳动赚钱、通过储蓄方式合理花钱以及理财的意识(管钱)。真是深刻的感觉到在关于钱的教育理念上,比我当时领先了好多年,特别是理财意识的建立,对我们这代 80 后也晚了太多。
性价比
回顾我挣钱的起点(父母给的零花钱、压岁钱不算)应该算是从中学时代的挣奖学金开始。而第一次的大额支出则是在考上大学后,把中学挣的奖学金全部用来买了我第一台 PC 电脑。当时是 PC 的黄金时期流行 DIY 攒机,自己攒机 DIY 一般都是为了追求性价比,所以性价比的花钱思路在学生时代一直贯穿了下来,基本到我正式工作后一年才渐渐消退。
性价比隐含着一个隐性成本,就是大量的比较带来的时间成本。一台电脑基本五千起步,对于学生时代的我自然也算一笔大开销,花大量时间去比较追寻最好的性价比看似合理。年轻时就是钱少时间多嘛,没钱可浪费只能浪费点时间了。而随着工作时间积累,挣钱开始变多,性价比的花钱思路也开始变得不那么有利了。
什么东西会让你支付溢价?
性价比的思路意味着你不想为任何东西支付额外的金钱溢价,但实际却支付了时间溢价。但当你越成长,时间会变得越来越贵,那么此时再为了追求性价比而支付时间溢价就显得很不划算了。那么面对这种状况,当你放弃了性价比,什么东西你会愿意支付金钱溢价?我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可以给出一些参考:
- 喜欢的东西,有句话叫因为喜欢,所以值得;你说你博爱都喜欢怎么办,请参见前面 4 岁那一条。
- 高频使用的东西,每天陪伴你大量的时间,选好的,好的都要支付溢价。
- 梦想的东西,即使得到后发现没那么好,也值得,曾经拥有过就是最好的理由。
我眼睛近视,要戴眼镜,好的眼镜不便宜,而每天戴着它的时间占据生命的一大半,所以为好的眼镜支付溢价理所应当。每天工作要用电脑,为更快一点更好用的电脑支付溢价也应该,手机同理。而喜欢和梦想的东西是很个人的感受,仁者见仁的就不举例了。
消费是一种投资,投资是一种消费
有个特殊的东西值得单独说说,那就是书。买书有三种成本:
- 买书花费的金钱。
- 选书和看书花费的时间。
- 读错书浪费的时间和挫伤的情绪。
相对 2 和 3 来说,买书花费的那点钱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买书看似一种消费,实际是一种投资,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然也。
前面 12 岁那条,基本就开始了对孩子建立管钱理财的意识,这一意识的建立于我则来的太晚了。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时代密切相关,小时候(90 年以前)普遍国人的家庭谈不上富裕,万元户相当于今天的土豪了。而今天刚毕业的学生,拿一万的月薪已不罕见了,说明了什么?说明钱不值钱了。
三十年前,父母一个月的工资不到 50 元,从我出生就开始为我储蓄教育资金,每月存个 10 或 20 元的。三十年前,唯一的理财方式就是定期存款或者国债,八九十年代利息平均也有 10%,纯看数字的话今天各种宝与之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1985年,利率调至 7.02%,物价上涨10%;1988年,利率上调至 8.64%,物价上涨 20% 左右;1989年,利率上调至 11.34%,物价上涨 17~18%。1993年利率上调至 9.18%,物价上涨 13~15%。1994年利率上调至 10.98%,物价上涨 21~24%。所以利息虽高,物价涨的更快,存了那么些年,最后也不过是被通胀掠夺一空。
到我读大学时,一年学费普通专业平均 5000,我的专业还要额外多些,一年 2 万。所以当你开始工作挣钱后,就多了一个敌人——通胀,历史证明存钱不是一种投资,它甚至连保值都做不到。
国内三大主流投资方式:房子、股票和黄金。黄金从长期看能做到保值,却无法增值。房子是上个十年的宠儿,一张再涨,我们这一代房奴都为此买单,而国内股票不是暴牛就是暴熊,从来没正常过。我也没找到太好的武器来实现增值,只是在做一个实验,尝试选择把投资股票当作一种消费,选择中意的公司,买入它的股票。如果是买入发生在牛市我可能支付了溢价,如果买入发生在熊市也可能给我打了折扣,长期的分摊买入会相互扯平,用公司的成长来保值增值。
信用时代
有种朴素的金钱观,就是要存点现金以防万一有点什么事急需,多体现在老一辈人身上,而年轻人多月光族。我早已不再留任何备用金了,因为如今已开始进入了信用时代,信用就是脸面,急需用钱时请刷脸。所谓备用金就是为了应对不可知的风险,风险有大有小,到底备多少合适,很难把握。对于大风险的防范,请考虑保险;对于小风险的准备,信用贷款一般足已,当然这也取决于你的信用额度。今天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在建立个人征信体制,整个社会都在完善信用体系,手机运营商最近也在强制实施实名制,信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有种人借了钱就着急还,不还不舒服,总觉得欠着人家。其实这种人信用都是很好的,但没法体现出来,办张信用卡经常借银行钱花,按时归还,好信用自然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信用时代,珍惜你的信用,善用你的信用,不仅关乎脸面,也是个人的经济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