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选择,图书馆只有这本教授规定的阅读书目,便捡来读了,也算是一种缘分。更像是一本论文集,也正是因为这一性质使得读者对于“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研究更为丰满具有辩证性。说实话,花了一学期我也不敢说看懂了这本书,想通却又难倒我,也不好意思说有什么系统的读后感以及相关的论调 ,毕竟连看都没看懂。而且此书集百家之言,难以形成统一之论,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已于读书笔记部分呈现。此处,结合上课内容与个人看法做以下论述。
(一)论民主
我记得有同学presentation的环节做过这样的论述:民主不是最好的,它只是最不坏的。听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我想浇一盆冷水,因为我认为民主就是最好的,但全面实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在传说中的民主法治国家,合法化是政策必经的历程,而这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即等于认受性。这很明显犯了绝对化概念的错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情况下任何一项政策会达到100%的支持率。民主政治化的社会与极度集权政治的社会仅一步之遥且极易相互转化。
对于个人而言,对于民主的追求不是人们缺乏热情,而是人们总是趋向于一种使自己更舒服的状态,而不是看上去绝对是好的姿态,这不是任性,这是人性。
我们对于民主的追求不能陷入狂热、理想主义的状态,不是对的就是人们应该去达到做到的,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应不应该,最多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只是合理不合理。而这个“理”字很有趣,这是一个讲道理的时代,我们负责看你有没有道理,而我们是不讲道理的,你去哪儿都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也不能消极沉默以待,毕竟这个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人构成的,我们什么样,这个社会就是什么样。
(二)论市民社会
真正的自由不是针对他人的言说,而是指向自我的实践,真正的反抗不是公开的对抗,而是拒绝权力穿过的规避和对权力视而不见的 沉默。
90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的建构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事件,两种理论,两三个范式,即“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其实书中有对“市民社会”很清楚的厘定,但我忘了,因为它自认为把市民社会的概念与区域划分地十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实际上,却是不以为然的。
“市民社会”的建构建立在一个旧秩序打破的基础上,但不代表它就是对的,我们都说破旧立新,但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表述叫做破旧立对。至于它的发展还要看它与社会的良性协调。
(三)全球化
虽然第四编在全书中尽显尴尬,但其研究意义还是很强的。这是一个很幸福的年代,人类终于明白“we are the world”的含义了,即使表现还没有太大的张力。
全球化市民社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真正的是真善美和秩序的体现。同时我也相信地缘政治不会因此消亡,因为人们内心不完全是真善美。
个人公众号:我是蟹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