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一生自在》的散文就好像在听故事,对面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散文中从他的日记里摘抄的片段可以准确清晰地描绘他二十多岁时出国留学、三十多岁经历二战德国被炸时的心情和场景。
相比季羡林先生,我自己的记忆力不怎么好,经常是一些片段记得很清楚或是自以为很清楚,或许是因为没有记日记的习惯,许多事情已经无迹可寻。跟同学在一起说说以前的事同学会说我有好记性,那是因为我把自己能记得的都说出来了,大量的记不得又没人提醒的自然是丢都不记得丢到哪里去了,在哪丢的了。
我也试着写日记,但无非是今天做了两篇阅读,上了一天课,有点累。第二天没有学习,晚上看的电影。
跟季羡林先生的记录情感的日记大有不同,我写的日记或者随笔大多是自我批评,其原因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有人说:只要自己能放过自己,就再没有谁不愿意放过你。
这本书里季羡林爷爷的散文描写德国哥廷根的景色十分细致:哥廷根的山不是怪石嶙峋的高山,这里土多于石;但是确又有山的气势......最引人入胜的不是山,而是林。这一片丛林究竟有多大,我住了十年也没能弄清楚,反正是走几个小时也走不到尽头。林中主要是白杨和橡树,在中国常见的柳树、榆树、槐树等,似乎没有见过。更引人入胜的是林中的草地。德国冬天不冷,草几乎是全年碧绿。冬天雪很多,在白雪覆盖下,青草也没有睡觉,只要是把上面的雪一扒拉,青翠欲滴的草立刻显露出来。
这本书里收录的大多数散文都是1994年到2000年间的,这时候季爷爷的散文中也有对社会上的问题不满意的地方,但都相对温和。我没读过《留德十年》,不过这里收录了几篇散文也能让我大致了解他当年离开第二故乡的心情,那种不舍。
我自己也在哈尔滨待了六年也没觉得怎么样,一离开倒是有点想。尤其是想冬天的雪,四季分明主要是靠气温来严格分隔。想来全国冬天供暖能比哈尔滨好的也只有黑河、漠河一带了。这次要在阜新待两年半,想想应该很快就过去了。期间减去寒暑假,减去三个月研一新生初来咋到,减去三个月毕业论文赶稿,想想在这的日子也是屈指可数。
季羡林先生在未到德国的时候,想的是居然要在根廷根带上五年心中不免苦恼。在德国学习十年后,想的是无尽的不舍。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怕由我的口一说就不是那个味道了,还是用季老自己引的诗来表明他的心情吧!
唐代诗人刘皂的《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数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没有远行,大概是不能理解什么是思乡吧!
接着说这本书,书的封皮上写着: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自由灵魂,愿你心装万物,自在独行。看到这我第一个想到是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面的采花贼万里独行田伯光,背着采花贼的名声,不见采花贼的行为,像极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洒脱,守信且不屑趁人之危。把语言学家和小说中采花贼放在一起确实不妥,单论豁达通透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季羡林先生09年去世,这本书向来也是后人将各处的散文编绘成册。收录的散文不止一次提到望九之年,这或许对老先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不得而知。读过之后没有醍醐灌顶的大彻大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要我说又说不出什么来。
宋王辟之《王燕谈录》卷六:(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以《一生自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题目收尾,“书卷伴青灯,足以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