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因为工作繁忙无暇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所以只是一味地把孩子推给学校或教育机构,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个做法是对的。但却是本末倒置的。因为孩子的家庭是他所受教育的基础。
一个孩子所受的“教育”,首先是来自于其内在的力量,也就是说大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比如他的身体愈加高大强壮;他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来到不同的境地。而外部环境给他的影响,则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中,家庭是第一要素,而学校和社会则是家庭教育的延伸。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手机、电视等电子工具在家庭中极大普及,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存在”时间越来越少、“存在”质量越来越低。很多父母因为忙着事业和工作而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保姆阿姨。所以,从某些角度可以说,现代教育机构正在承担着弥补儿童家庭环境缺失的任务。
孩子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一日三餐,玩乐游戏,貌似跟“教育”无关,其实,这个环境就是在行使着“教育”的功能。家长本身就是孩子生活的环境。
家长这个生活环境从孩子尚未出生就已经在影响着孩子,比如孕期中年轻父母的关系等等。幼年时候孩子的饮食、家长的陪伴是否专注都在影响着幼小孩子的身体与精神的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所有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沿袭着家长的素养与做事方式。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给孩子一个处处矛盾的环境,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孩子经常会处于矛盾中,事事需要做抉择。总是在理性和现实两者之间纠结,将大大消耗其内在能量。
比如说,很多家长知道要带给孩子好的修养,所以会教育孩子懂礼貌守规矩等。但是自己呢,一遇到不快的事情就骂骂咧咧;红灯的时候只要没车就过……这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都会默默地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以及人生观。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事有条理、能守信守时,那么我们大人就要先行做到。如果一个人的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大人以各种理由搪塞来规避整理房间与打扫卫生,那么你会从天而降一个热爱劳动、整洁有条理的孩子么?总是迟到的家长是否会带出一个准时的孩子呢?一个家庭作息时间不规律,动辄熬夜看电视,这个不但会影响孩子身体与精神的成长,更会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一个看法,那就是“生活毫无规律可言,是个混乱的过程”。问题尤其严重的就是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各种争吵。这样的生活环境怎么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在不同的年龄会以各种形式逃离父母所营造的冷酷憋屈的环境,包括心理上的出逃和身体上的出逃。
学校和社会小环境的选择,都是家庭成员人生观的延伸。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大人带孩子参与什么样的社会活动,这些都是父母可以控制的选择。就连古代的孟母尚知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我们现代的父母更不能总是停留在抱怨社会大环境不好的怨天尤人中!起码,我们可以尝试着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而言最合理的“小环境”。我把孩子生活需要的环境称为“小环境”,就是与大人生活的社会“大环境”相对而言的。成人保护孩子的形式之一,就是为他遴选、创造一个合适的“小环境”。
首选,我们大人要不断学习以加深自己的修为。
每个家长都要学习教育理念。隔行如隔山,教书育人是要学习的。孩子成长的身体与心理过程是怎么样的?成人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等等,这些我们都要先学习而后才可以懂的,之后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及时的、有力的支撑。
理念学习之后便要付诸实践。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之前,先要自己做到,也就是说家长要言行一致。比如在物质上不过度消费;比如有限度地使用电子产品;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有安排有计划;亲子时光中家长要专注……家长做事的时候都是三心二意的,你怎么能要求孩子做事专注呢?
每个家长都要修习自己的品行与道德。这句话听来似乎有些大有些空。不过让我们想一下,即使我们的心在仰望最高的台阶,在渴望做道德修养最高的人,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场景影响以及心理波动,那么一般也只能做到中部水准;假使我们只望向这山的中部,那么最后我们能做到的可能只有山脚的水平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对最美好社会的期待,对最美好人类的渴望一定要有的。
另外,家长要为孩子寻找一个与自己理念一致的教育机构。
在当今的中国,如果一个家长足够重视孩子的教育,总会找到一个能与家长理念一致的教育机构。中国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除了各类现代标准的教育机构让人目不暇接外,类似小豆豆的巴学园、注重儿童身心灵成长的华德福园、以国学教育为主的各种私塾等,在国内各地都如雨后春笋。
现在很多儿童教育机构的环境设置都是在模拟家庭环境,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家庭是孩子第一环境”的观点,所以,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一定是儿童家庭环境的良好补充与升华。家庭与教育机构一起,你提高一尺,我提高一丈,大家互相促进,共同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初衷,从而将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角落托起来。相信这样的一种促进,对社会大环境的进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学校教育不应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智识教育。针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心理、精神和智力等多方面。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心灵的构建比智力的教育还更重要。智识教育不是给孩子越多“鱼”就越好。孩子吃太多“鱼”貌似营养充足了,其实可能会带来偏食或消化不良等问题。教育是要给孩子自己去“渔”的兴趣。如果一个孩子在某个时刻想要“鱼”,他只要积极思考想出合适的办法去“渔”就行。
孩子的教育,就是大人的一场修行。大人修为足够了,就是静待开花时。与所有家长共勉。
文中照片为VALENTINO和DANIELE的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