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仁青
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春光正好,书友八九,相聚地坛。共读一本书,畅谈无限情,同游那古园。史铁生——我与地坛;书房北京站——我们与地坛。一起用阅读丈量世界,丰盈内心!
打开史铁生,重读《我与地坛》,在很多段文字前,依旧忍不住哽咽,禁不住感叹命运之无常、母爱之伟大与可贵。
一个青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无意中”进了“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地坛,看蜂儿悬停,观蚂蚁捋须,望瓢虫展翅,叹蝉蜕寂寞如同一间空屋……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他终于“安心多了”,觉得“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与此同时,一个母亲,正默默凝视,悄悄陪伴,小心翼翼地,唯恐触动“脾气坏到极点”的截瘫儿子心底那强烈的自尊与绵绵脆弱。还有几回,她久寻不见儿子,端着眼镜四处张望,“步履茫然又急迫”,待终于看见他后,便默默“缓缓离去”。无数个白天与黑夜,她独自一人承受着双倍的苦痛与折磨,没有抱怨,没有责备,一句也没有。
母亲猝然去世后,已经了然生死的儿子“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这世间最难过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他开始痛悔,当初为何那样倔强或者羞涩!可惜,他“已经懂了”,可他“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在光阴流转中,深切地怀念母亲那“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只能让自己的车辙去探寻母亲曾悄悄留下的脚印。
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白经历。一旦参悟死是必然,开始积极、勇敢面对生的问题,他“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双腿残废了,其他的感知觉更加分明。他敏感、细腻,不管是四季,还是在园中停留或是从园子穿行的人群——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独一无二的爱饮酒的老头、捕鸟的汉子、中年女工程师、有天赋却被埋没了的长跑家、一对十五年间始终坚持到园中散步的夫妻、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和她的哥哥……还有关于命运、生死的深刻思考,都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汩汩流淌成优美而耐人寻味的文字。
“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人生在世,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境,无人能够得以幸免。“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既然“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那何不“活下去试试”。“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既然“还想得到点什么”,那何不好好地活下去,比如去追寻爱情、价值……而“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那就悄悄惦念,默默回想。
“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一个截瘫的儿子、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他的拐杖……
四季轮回,生生不息。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珍惜每一个活蹦乱跳的日子,珍惜每一个宁静闪亮的日子。心有韶华,青春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