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个演讲分成三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自我介绍是一个演讲开头的开头,能否做好自我介绍其实关系到整个演讲。
但是大部分的时候一个讲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自我介绍上面,而是花了很多精力在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自我介绍来开场的话,再好的中间环节也不一定能够被听者接受。
如果我们只从演讲者的角度来看的话,一个好的中间部分就能达到标准了,但是如果再从听众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把“演讲”这个词稍微扩大一点,“表达”,它其实是有两层含义,一是表己,二是达彼,如果不能“达彼”的话,演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达彼”的最关键阶段就是讲者的自我介绍。一个18分钟左右的演讲,讲者至少要用3-4分钟时间来做自我介绍,相当于整个演讲时间的六分之一。如果按照一分钟220字的语速,就是600-800字的逐字稿。练好这个3-4分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演讲初期的紧张和焦虑。
那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显而易见的,自我介绍可以让听众了解即将要演讲的人是谁。如果你不做自我介绍直接开始演讲的话,会让听众摸不着头脑,充满疑问:他是谁?为什么是他?所以自我介绍起到了一个过渡缓冲的作用。
其次,一个不介绍自己的陌生人在给你做演讲,大部分人心中可能都会充满着一种不信任感,总觉得这个人可能不负责任,因为他都不敢告诉听众他是谁,是不是意味着他对他所说的其实也不负责任?所以自我介绍可以起到解释的作用:我的资历让我有资格站在这里讲今天的这个主题,以及建立初步的安全感。
最后,最关键的是,自我介绍是为了和听众建立关系。演讲不是讲者在台上自说自话,只有你和听众建立关系后,你传递的东西才能够被接收到。
简单点来说呢,当听完你的自我介绍后,听众会觉得,“哎,这个讲者有点意思,我会愿意听听他讲什么”。所以,我们在做自我介绍的准备的时候,要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所说的是不是能够让听众和我的关系变近一点?听众觉得你有意思,对你产生了好奇,其实就是你们的关系变近了。
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如果一个演讲的前五分钟你听不下去了,那么就不要听了。不是说后面的内容不重要,或者不精彩,但是确实有很多好的演讲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自我介绍来开场,一下子就让听众失去了兴趣,后面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能够把这失去的注意力补回来。尤其是现在这种注意力经济的时代,10秒视频的长度都已经让很多人觉得太慢受不了了,让一个人安静的听一个18分钟的演讲变的越来越难了。
如果你能够把自我介绍和主题内容一样的重要性的话,也可以说明你的专业性。其实,大部分的自我介绍内容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如果你经常在公众面前演讲、分享或者教学的话,我的建议是,准备3-4个独特的自我介绍,每个大概在5分钟左右,你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选择不同的自我介绍形式,比如你可以用一幅图画介绍自己,你可以用一段音乐介绍自己,你还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介绍自己。
不同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内容,我的建议是每种自我介绍形式对应2~3个关于你的故事,侧重点不一样,以对应不同的听众和场合。当你有一个2-3小时的讲座的时候,你可能需要花10-1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介绍,那么你就可以把已经有的自我介绍来一个组合。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方法,掌握方法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你做出一个好的自我介绍,甚至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为什么听众没反应?我在教学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会做一个微调版的自我介绍,有些时候效果也不好,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我为了炫耀某些东西,潜意识里其实是知道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听众我很牛,这种心态基本上都会受到挫败;我在下次调整的时候,涉及到把什么放在我的自我介绍里面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个内容,是不是拉进了我和听众的关系?
答案如果是否定的话,最好还是换掉这个内容。因为它可能只是在满足自己而已,跟听众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