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肉片的记忆,不知从何时开始。
似乎,每一个福鼎人,都习惯了肉片的存在。
‡
不论是简单的三餐,亦或逢年过节。
肉片,成了必上台面的“招牌菜”。
‡
是的,每一个福鼎人关于家乡的记忆都有
——『一碗福鼎肉片』
每一次回家,一下火车,便直扑肉片店。当泛滥许久的味蕾得到满足,归家之感才踏实而来。福鼎人爱吃,可多少美食,都无法撼动肉片的地位。
在外的日子,常怀念福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肉片。以至于归家,一口气要干掉一大盆,直至肚子饱胀,再无法下肚。任那酸爽的滋味在胃里蔓延。
‡
福鼎肉片的做法很多,
除了水煮肉片,
还有拌肉片,
肉片加溜溜…
地道的福鼎肉片需配上福鼎本地的米醋和辣椒,再加上些许香菜,这时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拌肉片不可缺少的几样调味料有:姜丝、醋和辣椒。少了它们,肉片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福鼎每一家拌肉片店都有独家酱料秘方,可每一家都很好吃。另外,根据个人爱好,还可以在肉片里加入紫菜,香菜等,味道简直一级棒。
因为对肉片的热爱,大福鼎的人民为此衍生了很多吃法。肉片加溜溜是最常见的,甚至于下碗面条也要来点肉片。
无论是哪一种做法,都美味至极。
中学时代,一下晚自习,一伙人便迅速地冲到校门口的肉片摊前,打包上一碗,就特别满足。只叹息,那样的夜晚,不可复来。好在,肉片之味尚存。
到了周末,三五成群结伴,绕过大半个城区,跑到人民剧场对面那深深的巷子里,寻觅最好的肉片味。
还没走进巷子,肉片味便扑鼻而来。开了十几年的老店,全是回头客。巷子虽深,却每日客满为患,正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本地人最爱这家的味道,汤味最浓最正。
现如今,福鼎肉片声名远播。前不久,在首都读研的同学竟在校门口遇着一家,上书福鼎瘦肉丸,下写温州瘦肉丸。北边的人们,权当一种南方小吃吃着。
各色各样的人做起了肉片生意,可“山寨版”肉片与福鼎肉片却相差甚远。甚至于厦门、福州、泉州之肉片也早失去原本的滋味。吃正宗肉片,福鼎为必去之地。再论起源,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方是正统之主。
明朝
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
▲
加紫菜的肉片味道更鲜
相传,明朝城郊村里有位青年叫吴旺三,为人诚恳朴实,勤劳果敢。他于偶然中结识了邻村一位苏姓姑娘,姑娘漂亮聪颖,贤淑有德。一来二去中,两人互生爱慕之情。到了婚嫁年龄时,吴旺三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不料于此同时,有个叫董七的青年也看上了苏姓姑娘,并扬言非她不娶,董七是村中大户人家的子弟,在当地很有势头。但是吴旺三并没有退缩。到了订亲那天,董七果然也携了一份比旺三厚十几倍的聘礼来了,两家撞到了一块,互不相让,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姑娘站出来解围说,两家都很有情意,她哪家都不愿得罪。于是她出一道题,谁完成得好,她就嫁给谁。姑娘的题目很简单,她从两家送来的猪脚上各一取下一斤瘦肉,要两个人现场做出一道菜来,用来招待今天来她家里的七八个客人。一斤瘦肉七八个人吃,就是切成丁,一个人也只能吃上一小块呀,还怎么能招待客人呢。董七很聪明,他二话不说,将瘦肉切成丁,先煮了一锅肉粥。这样,旺三便不能再做这道菜了。但是旺三并不慌张,他将瘦肉剁得碎碎的,再和上家常淀粉,这样一斤肉变成了两斤,再用手揪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水中煮熟,加入一些调料,用小碗,居然能够打上十来碗。
这东西人们还是第一次吃到,吃到嘴里嫩滑爽口,都边吃边赞不绝口,就连董七吃了也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拿上聘礼悻悻离去。事后人们问旺三这菜叫什么名称,旺三想了想说是叫肉圆,因为是它圆了他和姑娘的婚事。
后来,旺三不幸早逝,苏氏为避战乱携子迁居到西阳,是为西阳吴氏的先祖母。肉圆的做法也从苏氏手中代代传承下来,由于当地圆与丸的音相同,渐渐地人们便叫为肉丸,又称肉片。
西阳
肉片
全世界风味最正的肉片当属西阳车站附近的,根正苗红。口感极好,松软而不烂,Q弹而不硬,酸里带着点辣味,清新可口,别有一番滋味。因着这样的美味,西阳当地人都喜欢用肉片招呼客人。
随着网商的兴起,去不到当地,亦可在网上订货。店家们都开了淘宝店,加冰块保鲜,并配之以本地的辣椒和醋,远程可快递。想吃也超容易哦!
可不可超越的是,肉片摊上的一声吆喝:
“老板,一碗肉片,加酸辣。”
“好的!”
一声招呼后,老板利落地揉着一团肉酱,推、幹、揉、搓、拍,一顿“伺候”后,麻利地用调羹将肉酱一小块一小块刷刷地刮到滚烫的水里。几分钟后,一碗香气扑鼻的肉片就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