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消费观
最近看到有人工作十年靠自己攒钱攒到100万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写写关于自己这些年消费观的变化。
首先,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像大多数普通人家一样,那个年代,要零花钱,家长顶多给你一毛两毛的,我爸可能好一点,偶尔偶尔问他要,会给个三块五块。一般我都及时去买了一毛钱十颗糖或者一整张洋画儿了,2块钱的脆皮雪糕“白雪公主”是我的最爱,只能很偶尔才能吃到。
上高中,我住校了,我妈每周给我20元零花钱,我基本攒下来买磁带或者吃校门口的麻辣烫了。那会连超薄随身听都买不起,都是班里很有钱的同学才能买到,我妈后来还是给我买了一个,但是课间被偷了,我差点气死,高考后,爸爸送了我一个CD机,800块钱,还有一部诺基亚最新款手机2000元好像。
大学的时候,妈妈每个月给我600元生活费,包括吃饭,其实挺不够的,我那会特别省吃俭用,但是月底还是月光,只能馒头就咸菜月底兑付几顿。那会觉得家里没什么钱,就是普通家庭,爸妈后来在大二还是大三也给我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可以追剧打游戏,不用包夜刷网吧了。
大三大四的时候,好像家里条件突然好了起来,我偶尔会买喜欢的阿依莲衣服(那会算轻奢了),毕业的时候摆摊卖得最快,村里大娘们很喜欢的牌子。乖乖女形象树立蛮好,有一次跟我妈逛街给我买了一件大嘴猴,就上千元吧,肉疼又开心。不过大学大多数时候还是去小寨淘2-30元的衣服,大衣也顶多80元,就是对半砍价,砍得老板都气呼呼的。还做过去批发市场进货坐垫,然后拿到学校里挨个宿舍卖的事情,差点被记过。
随着日子逐渐好起来,我的消费观也是发生巨大的变化。本科毕业以后我被安排去莫斯科留学了,我一点都不想去,我妈非让去,至今她引以为傲,说还好听她的吧。莫斯科留学的学费不便宜,一年5万多人民币,心疼,生活费我就想节省一些,我和我的舍友每天去超市买菜,自己做饭,这样能节省很多,跟其他留学同学问了,他们家里条件好,每天都下馆子,生活费一年能差出好几万。
研究生2年毕业后,回到北京找工作,也是家里给安排的工作,算不容易了,在北京站住脚,是人生一大里程碑,有了北京户口,就抓紧张罗买房,其实我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在看北京的房子了,因为我感觉我会留在北京。
在家人帮助下,我买了我人生第一套房子,首付130多万,总价450多万,每月还房贷1.5万,我的工资当时才7-8000元吧,如果加上公积金也不够的,贷款也是家里帮助还的,当时还好我坚持没有全款买房,也是听了朋友的建议,这样才能利用剩余的钱在若干年后结婚买了第二套房。
家里还给买了一辆车,因为我当时生病了一场,把胆囊切除了。爸妈很担心我,我自那以后,过得比较潇洒,开着好车,住着花园洋房,没有任何压力,存款最高时也有70万,一个人,随心所欲地花钱,当然我也没有那么大手大脚,但是偶尔潇洒起来,还是蛮爽的。婚前单身生活过得无比开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两年吧,有点腻了,年龄也大了,快30岁的人了,一直飘飘荡荡,家里也着急,最终,我还是按照家里意愿,相亲到我现在的老公。
那会相亲,我是各种横竖都看不上别人。我不喜欢毫无本事的富二代,更不喜欢还不如我的一穷二白见识短浅之人。最终我选择了我老公,一是由于他的职业是我所崇拜的老师,二是看人还算没怎么谈过恋爱的憨憨,三是觉得有学术知识,迟早可以换来财富,不愁未来吧。
婚后,花钱就不能那么随心所欲了,虽然自己挣着钱,但是我的收入对于房贷或者家庭整体收入来说,就是杯水车薪,仅能维持我自己的日常开销吧,我们为了攒首付,设立了一个公共账户,他挣的大头的钱都存进来,只入不出,除非有特殊情况以及房租等大头支出,我的工资用于家庭日常开销。这样我自己也在束缚自己,每天记账,不乱花钱,就怕月底没钱还信用卡,所以也算一种攒钱激励。
看着账户余额越来越多,心里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以前买包、跌入精致主义消费主义陷阱,现在年龄大了,越来越极简,断舍离很多衣服和东西,包括孩子的教育,都要三思而后行,不给自己制造焦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