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闻得知傅聪去世,接着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数人转发悼念文,看下面留言,很多人提到《傅雷家书》,说印象深刻!
大多数人了解傅雷和傅聪估计也是如此,《傅雷家书》是中学必读书目,家喻户晓也能理解,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家,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我们熟知的一些法国作品如茶花女是他的翻译。但仅通过读一本书,且通过一个人的人云亦云就难免偏薄!尤其是有些人说是看过的最好的家书,影响最大,这回答很让我生出担心,我也看过这些书,但是读着读着看不下去的,会觉得他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在我看来莫名其妙,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在国外怎么放手怎么说话,爸爸都要指导,这究竟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家长喜欢管控孩子?哪怕出国万里!如此种种很多处,实在没忍住就查了傅雷的背景,才知道傅雷本人从小被寡母带大,家族大,母亲对他极为严苛,轻则骂重则鞭打,甚至绑在树上掉一天,这如后来傅雷对待傅聪一摸一样。信中也多次写到傅雷为自己的行为忏悔,但在后来的生活里发觉他只是觉得愧疚并没有改过,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是多数文人对傅雷的印象,而且傅雷的人际交往也欠佳,在信里也多次出现喜欢指出别人毛病!被挑剔长大的孩子,自然也喜欢挑剔别人!这些都与早年与母亲关系有关,他爱母亲,依赖母亲,对母亲百依百顺,但是他也恨母亲,这种恨他不敢表达,转而化成一种与攻击者认同的方式对待孩子。就像家暴的孩子长大后也家暴自己的孩子一样,俗话说有样学样。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一句话,父母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做。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管你考什么样,我们都能接受,但每次都很关心孩子的成绩,每天聊天的话题全是学习,孩子接受的信息就是父母很介意自己的成绩!就是父母做的事和他们说的是相反的方向,这才是要命的,要不孩子变成双重性格,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比如有一对父母,特别希望自己孩子毕业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孩子找到一份工作他就打击,最后孩子就辞掉,找对象也是,没有对象就很着急催催催、后来找了一个就各种挑剔!孩子后来干脆不上班了呆在家里,父母又各种嫌弃。就是孩子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那这样的父母是很有问题,这种父母是有毒的父母,解毒唯一的方法就是分开,但是父母又是一种诱惑,分开对这种从小被打压的孩子彻底没了自我,是很恐惧的事情!他宁愿呆在有害的关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