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日,空闲的时候翻完了这本《傅雷家书》。是带着尊敬和感动读完的。
是读的,不带半点玩味。
里面那位写家书的父亲可真是一位啰嗦的爹,学习呀,工作呀,娶亲生子呀,连去人家家里要把外罩脱下来的时候也要把围巾摘下来这种事也要说呀说,还有回信的那个“聪”字草书写错了都要说一说,底下那个“心”字底儿要这样子写不要那样子写,也就是他儿子傅聪脾气好,要是我,还生生的被他啰嗦死了。
不过这位父亲也是真的很博学,而且见识也深。
谈到汉魏,说:汉魏人的胸怀比较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古之下,犹让人缅怀不已。
说到长恨歌,说:全是写得如此婉转细腻,却仍不失雍容华贵,没有半点纤巧之病。
谈到赤壁赋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说:不但写长江中赤壁的夜景,历历在目,而且也写尽了一切兼有悠远,崇高和寒意的夜景,同时两句话说的那么平易,真是“天籁”。
谈到音乐,几乎更近专业,他说:莫扎特那种温柔妩媚,所以与浪漫派的温柔妩媚不同,就在于他像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或是靡靡的sweetness。然后谈到达芬奇,谈到拉雯儿的画,其分析也是专业的。
谈到中国汉代石刻,加上中国各处的石窟和壁画又和希腊那边的雕塑比较嫣然系统。
如果不是他说,我真的不回知道像卓别林那样喜剧的大师,其《自传》竟然会“有意思极了,也悲凉极了。”可这是一位父亲说给儿子的,那实在没有半分怀疑的必要了。
在来看一段:下回拍动作,光圈要放大到F.2或F3.5,时间用1/100或1/150秒,若用闪光,则用F.11,时间用1/100或1/150秒.就是他看孙子的照片发现模糊了,回信这么教儿子,下次怎么拍照片。不看前后文,还以为是一本教摄影的专业书呢。
这位父亲,也实在周到。傅聪那边出国学习音乐,他从还没有出国门就开始唠叨,开始操持,关于莫扎特的论述成段成段成篇成篇的翻译,翻译了再寄,不仅仅是音乐,凡事跟艺术沾边的,都要想办法给到儿子,一本《论希腊雕塑》六万余字,就那么抄下来再寄过去,还有中国的山水画,拓片,各种书籍,唐诗宋词什么《易经》,《中国发展史》,《世说新语》都是一包一包的寄过去,艺术是相同的,他也培养的面面俱到,每一封信里都在那儿说呀说的,不要总是练琴,要去外面走一走,要去休息一下,要接近自然。
天下父母心,落到谁家身上都是一样的感人。这边听说儿子学琴要换一个老师,他在这儿写了满满两页纸,左边列举不换老师的好处,右边列举换了老师的好处,对比来对比去,连这个过程都寄过去,让儿子三思,然后还要建议上如果是换一个老师该怎么给这位老师说能不得罪人。儿子还没有谈朋友就开始提醒要什么样子的,把自己和太太的例子也搬了出来,傅聪那边就一个词语的问题,他这边找到杨绛的妹妹杨必,让人家给写了半张纸比较用法加举例子,那边傅聪结婚了,有了孩子,他又在这儿取名字,中文的和外文的,怎么排序怎么个意思,怕儿媳不懂得再些过去一封英文的信细细的解释。要让儿子儿媳觉得是一样的,每次给傅聪写一封中文信还要给儿媳写一封英文信。
他们谈学习,谈音乐,谈工作,谈对艺术的理解和态度,谈工作和交际应酬,谈旅游,谈艺术,谈孩子的教育,谈夫妻的关系,谈怎么跟妻子家里的人相处,谈母亲,谈弟弟,大到国家的形式,小到傅聪弹琴手指有点痛到寄来的照片有点模糊,生活里有什么两个人就谈了那么多,揉碎在一封封的家书里。
傅雷告诉傅聪,弥拉不写信,说no inspiration,说这样写出来的信比较dull,他说说的对,然后说如果自己也很久不写信来两位是不是会等的比较心焦呢。
几乎可以想象到一位父亲宽厚的笑,为孩子的可爱的借口。
傅聪来了信,说起来两个人的旅游,傅雷就和太太两个人拿着地图,拿着旅游手册在那里看去了那里。
几乎可以想想老两口看着看着信,对着地图带着老花镜谈着说着争论着的情形。
还有妈妈给小孙子织着毛衣的情形。
还有傅雷听说傅聪竟然一晚上演出两场,说:简直疯了。的情形。
还有好不容易接到一个国际长途,结果那边还没有听到“爸爸”这个称呼,老人的那一份怅然若失又念念不忘,说叫了妈妈没有叫“爸爸”说一辈子少听了两次声“爸爸。”
还有一家人对着寄过来的照片评论来评论去。
多好的一家人。
家书里没有写,然而可以看出来的是做为父亲的傅雷也有着自己的苦闷,那样的一个年代里,画是那样的样板画,舞蹈是那样的忠字舞,连衣服的颜色和饭都是一样的,一个对艺术有着如此鉴赏力的人该怎么去忍受那个时代。
在中国养儿是用来防老的,那是因为没有别的人或者物做人老的保障。读着梅馥给傅聪写信说需要一点钱,说父亲总是不让要,觉得像是在乞食,说明知道儿子那么辛苦了,自己还要做孩子的负担。-----只是觉得心酸。
家书,本来就不是煽情用的,更何况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更何况还是中国的父亲,那可不是多深的情都是含着在里面的,最“大胆”的表白也就是:有问题一定要对我说,不要怕对我说,孩子的问题不给爸爸说给谁说,父亲的挫折若是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苦不是白受了。最“热情”的赞美也就是:你的中文信写的很好,相信爸爸,爸爸是很挑剔的,爸爸说好就一定是很好了。还有最身心想通的理解,说:那是你,若果是我,一定更受不了。还有------还有那些细碎的问询,那些面面俱到唯恐不周的嘱咐,不止一次的,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泪湿枕巾。
还有听他们说:傅聪在外面流浪十年-----一时也觉得承受不住,他在外面就算风生水起,就算千里前程,就算功成名就,在父母的眼睛里,只要不是在眼前,不管是怎样的,都是“流浪”说的那么自然。
家书,家教,中国一直都是有的。什么《曾国藩家书》什么《颜氏家训》,其实书里的道理也是好的,父母为了孩子的话也都是实在的,只是这样的家训总是端着严正的面孔在那么说教,你还没听见他说什么,只那一份端着的面孔就足以把让人想逃之夭夭了。
一直到《傅雷家书》,我才看到一位像着做一个朋友的父亲。不是说教,是试着去帮助,去理解,去支持,去谈心,去交流。
也一直到这里吧,我们才有了一个努力给孩子做朋友的父亲,至少努力的在做一个朋友的父亲。
有人问傅聪,你有《傅雷家书》吗?
他说:有,在钢琴上就放着一本。
然后问:看吗?
他说:不看。
还问:为什么?(竟然还要问为什么?)
傅聪说:曾经有一位朋友在父亲去世后在一册书了里发现父亲写给自己的一张便条,当时就泪如泉涌,哭到失态。他说:何况是我,可况是那么厚到底一本家书???
是的,打开,你让他的生活还怎么继续。
就算家书不结集,不出版,他也是读者,这本家书的字字句句都是为了他,为了他能够很好的成长,很好的发展,为了他能够不忘记中文的表达和思维,为了他能够把身边的事情理出来一个调理,为了他能够不畏艰辛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当年的校园里,桃李正春风,秋日的阳光洒在霹雳藤萝的墙上都是诗一样的,当年的他带着闪光的青春,带着闪光的才华,给父亲写着闪光的句子,等着一封有一封的家书,从老师的办公室了出来,从宿舍里出来,在教室里,在自习室里,在走廊上迫不及待的读,当年他有父母,有父母满满的期待,有为了他们争光的向往,有青春有梦想,那时候他还有故国,他要在父母的期待里为他处处落后的祖国争光,用青春,用才华,那时候他的故国里有父母还有敏弟,还有钱伯伯有钱伯母,有必姨-------如今到一切都已经成为如烟的往事,而家书里那个谆谆教导他和他无话不谈的父亲,那个话也不多,一句句关心到心里去的母亲,竟然在他的故国,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在大雨如注的晚上,在谈了一曲悲愤到无以言说的贝多芬之后,之后双方悬梁,含冤去世-------而他所有的努力,不辞辛苦的练琴,马不停蹄说的演出,所有的努力和才华,不仅仅成不了他们的荣光,还可能-----还可能连累了他们-------这一切之后,你让他还怎么去打开那些家书,他该怎么去面对那些文字,他怎么面对得了,我一个不相干的人,一句句读来都热泪沾襟,他,该怎么看,那些熟悉的句子,日日的在耳边,渗进了一举一动的言行,我觉得他就是翻开扉页,看见那些手书的书影,泪就会朦胧了双眼,他根本就不可能再有本事读一遍家书。
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他从一个少年,到青年,到娶妻,到成家,到生字,那一行行文字陪伴了他一路最最重要的成长。
一行书信千行泪,十年书信,十年书信该是多少情?又该是多么重。
我们的父母,未必会是那样的博学,也未必能把话说的那么到位那般好,然而,情却是一样子真,那该是《傅雷家书》和所有读者的共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