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家庭似乎总是充满爱与和谐的气氛,爸爸妈妈通情达理,也能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帮助孩子,无论是资金还是精神层面,有些家庭则充满着矛盾冲突、一言不合就吵架的紧张气氛、甚至冷暴力。托尔斯泰说过,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则是各有各的不幸。
在这么多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费劲心思去讨好一个朋友,也不愿意驻足思考和爸爸妈妈的亲密关系,这份由血缘串联起来的特殊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归类?
我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开明而且温馨的家庭,不管是父母之间、还是父母与我之间、还是我与亲姐之间,都基本没有矛盾和吵得跳脚的时候,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之间不会有争议,有很多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但我们会有一种相对科学的方式去慢慢消融,而我的经验来看,就是冷静下来,大家坦诚沟通,尽量做到不积压情绪。
记得我父母是非常不支持我北漂,或者找一份他们眼里非稳定的工作(他们眼里稳定的工作往往都是在体制笼罩下的),他们觉得小姑娘安安稳稳有一份收入有份工作就好了,没必要背井离乡去打拼或者赚很多钱,这倒不是他们不喜欢钱,而是他们往往把高收益和高风险、高度操劳匹配起来。其实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其核心用意就是想让我一个人过得舒坦一些。所以知道他们的出发点之后,可能毛躁的情绪就能慢慢抚顺了,但理智告诉我,我并不想在体制内安稳度过一辈子,我也不想被豢养在离家方圆几公里的小城镇,我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更高的平台,以及坚持不断突破自己,即使需要费点劲的人生观。所以我们尝试了很多次走心的沟通,从一开始彼此都不能理解到后来他们愿意站在我的角度,退后几步时,这层隔阂也就消融了。我也在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情况下,尽量考虑他们的建议,把base定在了杭州,把工作定成了非体制的教育行业。
当然,有时候也有不想和父母沟通、觉得费劲的点,但大家似乎也都没怎么在意或者纠结,真不想说就过一段时间再说,反而处理关系时的缓和心态能带来更佳的沟通效果。
除了相处,父母和我们的角色也随着年龄变长,慢慢转化,由他们带我们飞,变成我们带父母飞。
在我能力不足的时候,接受父母的帮助,我想是不需要有亏欠之意的,他们为人父母也需要不断去印证有能力帮助孩子的价值,当然这也不是一场无止尽、理所应当的馈赠,心怀感激并且努力让自己提高能力,我想应该是最佳的状态。
然后随着历练,无论从心智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会超越父母,这个时候把抚养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多陪伴,多陪唠嗑,是一件温暖的事儿。因为在角色转化中,我们能感知到自己的成长和蜕变,也能借契机享受亲人的温暖,感知心怀感激的力量,关系相处能带来最好的一些能量,大概也就是这些了吧。
曾经有人说过,和父母的关系有别于恋人、朋友,因为这层关系基于血缘,我承认这份特殊性带来了真正的爱、真正的包容、真正的关心,没有且不需要丝毫理由。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味任性、爱答不理,相反,因之得到世间最高质量的爱,我们当馈赠极度走心的维系。朋友、恋人最后都可能形如路人,但家人,永远会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