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写完作业,然后和丽姐,珍妮老师,冉老师交流收获很多,然后浏览了一下各位老师写的作业。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发现孙老师拍的浪拍海岸的摄影,那一下子我被镇住了——我怎么形容当时的情感呢,其实我形容不出来,然后就用模糊性的语言肆意的乱写了一段。然后久久的不能睡着,还兼职的将这多余的精力给方方大姨写了一段,我觉得有种矫情似的报复之嫌。
说起与大海的缘分,似乎从小就结缘,从我还不知道大海的存在开始算起。大约很小就有了逃离家庭的潜意识,等到高中时候遇到《平凡的世界》,兼职像是遇到了精神的信仰和方向,那种逃离变成了一种信念和虔诚。记得二十年前去济南读书时候,第二天去了黄河大桥,到周末就做火车到青岛栈桥看了一下午的海,然后坐半夜的火车回去。为此老三还说我‘精神有毛病,这个海有什么看的,这来回路费够吃多少个鸡腿啊’。
我不知我从何时起就喜欢大海,也不知为何对大海充满了执念——我一定要在有海的城市工作和生活,最好距离海近一些,我总觉得在大海边上充满了空旷辽阔之感,而在内陆会感到胸闷压抑。而从济南毕业之后,我毫不犹豫的离开了济南,像掉了线的风筝,去了上海漫无目的的不知者无畏的挣扎着,慢慢的觉得上海无望,然后去了威海,又从威海外派到海南,从海口到三亚,临近接近目标近乎实现的时候,又鬼使神差的回了青岛。
大约从高中时候我就在写一部小说《喜欢你还是喜欢这座城市》,写写停停,断断续续,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结局——我到现在才明白小说一直没有结局,原来是我的心不定啊。
这样算起来,这个小说不就是我人生经历的写照吗?
心理学四大公理:一是基因为心理设置了底层代码,二是大脑为心理设置了生理约束,三是心理扭曲现实,四是心理最终回归社会
明明基因为心理设置了底层代码,大脑为心理设置了生理约束,可是我就不是不想承认现实,不想认命,不想这么像大部分人那样有个一眼望穿的结局。这大概是我潜意识里支撑我慌乱的内因吧。
我从来不是带着目标感生活的人,总是活在感觉里。谈过各式各样的对象,大部分都有始无终,当我遇到我老婆的时候,我跟她结婚的时候,我当时的需求是有一个点打动我——就是她的身高特别高,因为我的身材也算是矮小紧吧,所以我特别喜欢那种170cm以上的女生,最好是大长腿,这与我周围的男性的理性选择是相反的——大部分选择长相、身材差一些,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女生,我选择的是不现实的一类。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潜意识层面其实不是喜欢大长腿,也许是更喜欢不确定性——无论穷富,无论美丑,我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一眼望穿的限定住了,我觉得太无趣了。这大约深受《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影响,他的结局并不好,然后走在路上的人生深深地吸引着我。然后又读古龙的小说,那些不找边际的飘逸强化着我的天马行空,又读张爱玲《金锁记》让我迷恋那些欲罢不能的虚无,后期又看《天道》两句话一句是生存,另一句是意义,深深吸引着我。后期又迷梁漱溟,胡适,克富老师算是这个阶段的终点吧。我想我为什么说这些,我想表达什么?
我太渴望拥有一个东西,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谈过小富即安的,也谈过风情万种的女朋友,作为平凡如我既无才也无相之流,我在女性的体验里,也算是无憾吧;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也许我从未拥有过劳斯莱斯,可是侥幸给劳斯莱斯当过司机,开过那么几回,也许是被上的,可是这感觉是真实的。
我开始明白,我老婆给予我最大的爱是让我——自为的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而不是自在的存在,按照她想象的样子应该的方式成长。
说的更直白些就是,她一直觉得我很好,她愿意看到我成长任何我愿意的样子;我一直觉得老婆不好,潜意识里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
然后又将克富老师讲课的动力学理论找出来,分析一下。
1 、绝大多数的精神生活都是无意识的
是啊,这个逃离,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不管大海还是城市的味道,不就跟穿白色衣服和黑色衣服一样吗?是一种矫情病,假如从未从老家读书,从未读过《平凡的世界》,和老一辈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沂蒙山区的土地上,可能永远也无法意识到,自己一定要在大海之畔生活,还能在大海之畔生活。这读书读多了,为生活增加机能的同时,这强迫性重复一直从未没有停止过。如果一开始就能清晰自己的目标,现在也将算是小有成就了吧;可是如果是那样,那还是我吗?
2、童年的经历和遗传因素塑造了一个成年人
我现在稍微能理解一点所谓的望眼欲穿的人生了——大部分人都是找到一个工作,或者寻者一个城市就落地生根,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生活下去。而我不愿意,我总想体验更多。然而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我这强迫性重复,只换城市 ,而层次没有提高,貌似走了很多的路,难道不是另一个层面的原地踏步吗?这是最近的觉察。
无论我多么讨厌我的父亲,我都是我父亲的儿子,我身上流淌着他的血,遗传着他的基因。童年的经历和遗传基因,塑造了我,这是我无法改变的。但是也不必自怨自艾,毕竟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丽姐那种高智商、知识储备密度大的学院派写法,然而咱也可以走的慢些,可以走一条煎饼果子拌凉菜的写法,不求更快,只求更远。比比那些一辈子没有走出老家,还能临海而居,也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克富老师说,任何人的差距就是非常大啊,总是和比你强的人斤斤计较,只会徒增烦恼与成长无意。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坚持走,总是能看到黎明的曙光的。
3、一个人对咨询师的移情是理解他的主要途径
我在写作中,也和很多老师发生共鸣,在碰撞中收获很大。我写到冉老师的时候,冉老师非常抗拒,然而她的抗拒却与我无关,最后和解,产生更深层次的觉察。胡老师对我的坦诚,让我感动的流泪;大力老师更是小宇宙爆发,肆意挥发;珍妮老师作为创业者的体验,带给我巨大的影响;还有丽姐,这种高智商为伍的激励,亦是宝贵的财富;孙老师谈不上很深的了解,但是无意间给予的觉察,收益良多;还有很多的良师益友们,不能一一道谢,我还期待着魏伟、于丽萍等老师们取得爆发。
在这种反反复复的移情与误解之中分享觉察的体验,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解。
4、利用反移情来了解来访者,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面对丽姐强大的学习能力时,我一开始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经过反复的觉察,我把此定义为嫉妒,因为知识类学习总是调动我猥琐的智商之伤,总觉得技不如人。慢慢觉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只要坚持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是可以有生存空间的。我曾以为我是一个不容易嫉妒别人的人,我现在明白我只是不嫉妒那些不与我正面竞争的人儿,当有了觉察的意识,将内心的苦闷说出来,症状即使不消失也会减轻。虽然我们彼此都不是来访者,但是这个求知的欲望和来访者是一样的。我借着对丽姐的嫉妒,由此也可以思考,是什么让我如此嫉妒她,双向了解,了解对方,也了解自我,共同成长。
5、学会识别对方的阻抗
在我将冉老师曝光之后,冉老师也出现了阻抗,她以为我会依赖她、爱上她;然而我也曾在文章里,描述遇到克富老师像是心理层面寻到了一个父亲的感觉一样,为什么克富老师没有出现阻抗?这其中的距离,便是我们成长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求知欲及强的大集体里面,每个人都应该抓住每一个觉察的机会,才能快速成长。也许我的方式是突兀的,然而我的信念是向前的。曾经的我,在最膨胀的时候都没有出轨,而只是精神层面的强迫性重复而已。就此而言,感谢冉老师给予深深的包容,和碰撞。我感到很释放。
另外关于丽姐交流的暴露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我所暴露的并非什么秘密,真正的秘密永远也不可能暴露出来。关于这一点,2019年肖央的电影《误杀》诠释的很好,就是一切情节、情感都是真实的,可是时间错了一个位,这是我的真实的故事,情感是真挚的,但是并不是那个事件本身。我通过认识彼此的阻抗,更加深刻认识了另一个自己。
6、症状是有功能的,任何一种症状都是保护
的确,症状是有功能的,我们只愿意成为我们愿意成为的样子,这个症状保护的是潜意识层面的意愿。在更深的觉察里面,我一直都在替我母亲生活,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应该的。一方面因为孝顺,想为母亲活出自我,另一方面我又想活出我自己,这本身是一种矛盾,而呈现出来的强迫性重复即是保护内心的冲突与分裂。
当我有了这种觉察,我开始有距离的不是什么事情都跟我母亲说,而是选择性的给她说。在我和我母亲走的最亲密的岁月里,我跟女朋友的夫妻生活时间长短都要向母亲汇报,这个体验来自张爱玲的《金锁记》,尽管实际情况我不可能跟母亲聊这样的内容,但在潜意识里面,我似乎存在这种真实情感的记忆一般。我想我曾被《金锁记》震撼,大约我也是属于此类范畴。
7、动力学,就是要帮助一个人获取真实感和独特感。
写完这一段,感受又大不同。蜗牛爬行,旨在坚持。旨是什么呢?是目的,和志有很大的不同,志的强迫感太强了。
归因有很多方式,但是无疑动力学解释是深刻的。跟什么人讲话比跟讲什么话更重要,作为喜欢探索内心如我的人,是很喜欢动力学解释,充满了满足感。如果一个情感不细腻,他没有强烈的挖掘动机,也可以用行为主义来解释。
回到孙老师照片的例子,一张照片而已,为什么我能起这么大的反应?因为我不明白,是什么内在的动力驱动着他不辞辛苦的拍出这么美轮美奂的照片,他也是通过这极致的美来治愈自己。我想无论如何,我是拍不出这照片来,我也不喜欢拍,没有这种需求。
深层的原因就是我逃离,不敢得到美的东西。我曾经遇到最最让我心动的女朋友,无论长相、身高、家庭都是完美的,然而我们谈了两年多,也同居两年多,白首不相离,但是这两年多,我就给她买过一件9块钱一件的T恤,是一件打折的外贸产品。我想是我小气吗,肯定不是,我把工资卡都交给她管理,虽然她没有动过一分钱。她走在大街上,时时刻刻想的都是哪个衣服适合我,颜色款式等。曾经我享受这个过程,我觉得她想我母亲一样照顾我;现在我用动力学思考,其实我不是不懂得照顾她,而是害怕得到,或者不配得到。就和看到孙老师的照片一样, 我觉得这是梦,一个人世间的华贵的礼物怎么老天爷会赏赐给我这个矮紧挫呢?
然而当我潜意识不相信自己会遇到这样的华贵女子;然后因为不能,也所以也就不那么认真的说,我常常被富婆追求,在这种方向形成的过程中,还零落着几次这样的机会——当然跟那些群里说帅哥辛巴的体验肯定是不同的。我一个发小长得很帅,很不会谈恋爱,总是被甩,可是呢,被甩之后总有接盘侠,最后他结局堪称完美,这是别话,每个人丽质才华是如此的不同。
而这零落的几次机会是不可能抓住的,因为心并不在那里。
在童年的最初的记忆里,我就像写一部小说,来纪念我伟大的母亲和懒惰的父亲,这大约是我的最初的底层代码。母亲一方面是精明的,而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不好,命不好,才会遇到父亲。这底层代码支撑我去逃离,可是又必须带着母亲逃离。
这是我这么多年走了很多路,去了很多城市,依然停止不前的根本性解释——就是我虽然去了海南去了天之涯的三亚,然而我始终将家——母亲背在身上。
没有失去,就不会得到。所以我依然强迫性重复着。
今儿算是有了觉察。写觉察真好呀,获取真实感和独特感,成为真实的自己。
这个昨晚的一夜未眠,挤出了这篇长文,算是值得了。
有机会我得请孙老师喝一杯,当然前提是他愿意的话,毕竟他无意中参与我人生的构建。致谢是应该的。
我杀死了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应了昨晚写的诗——有种想要死去的共鸣,为死亡赋义了新的出处,了结了这段恩怨,虚拟的。
这一刻,我是幸福的,为了杀死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