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鼓励
《孩子:挑战》 中曾提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中,我们以为我们是有足够力量给予他们爱的,现在的中国城市家庭,多半家庭在物质上已经可以具备养育孩子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爱就是给予、就是保护就是周全的不让孩子有挫折感的爱。但这个爱是家庭保姆、家庭教师就能够做到的事情,还是真正有力量的爱呢?
这个背后,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家长工具--鼓励。
学习了正面管教之后,我了解了表扬和鼓励的不同,
我们通常以巨人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如果理解到这点就会对孩子成长的勇气充满了敬意。
D4孩子的错误目标
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错误的目标。寻求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是孩子不当行为的四个错误目标。
1、过度关注
孩子如果不能通过展现可爱的方式来得到关注,那孩子就可能改用令人恼火的方法。
用讨好的方式得到关注是孩子惯用的手段。
2、权力之争
当父母和孩子中的一方想要更有支配权时,权力之争就开始了。
过度关注和权力之争的区别在于:想得到关注的孩子在父母斥责后会停止,而争夺权力的则会继续。
3、反击报复
当权力之争越来越严重,则孩子就会反击和报复,通常这样的孩子错误的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所以就表现出自己坏孩子的样子,如果此时父母没有鼓励而是惩罚,就会印证他自己的心理动机,做出更多的报复行为。
4、自暴自弃
完全放弃自己,表现为笨手笨脚的孩子通常是气馁的,孩子用一系列的错误观念来回避努力,而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价值。
儿童期的孩子这四种错误目标会比较明显,而到了青春期,则会更显复杂。
作为父母,当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每一刻,我们要么能够帮助他得到人际关系的改善,要么相反,让他发展出不良人生态度和社会归属感。
D5惩罚与奖赏
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
惩罚和打骂--实际是为了缓和或掩饰我们的失败感。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家长无能为力的表现,而孩子是敏锐的,某些时候,他也希望得到这样的后果,就像看戏一样。
奖赏也一样。
七悦曾经和我提出过做家务得到奖励(比如收拾碗筷得到1块钱),被我拒绝了,我说:”这不是爸爸妈妈的工作,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工作。如果这需要付钱的话,那妈妈做饭你付多少钱呢?爸爸每天送你上学你付多少钱呢?“
小家伙想了想,帮我收拾了碗筷,之后再没有提过做家务付钱的事。
之后在一次家庭会议中,我和爸爸商量了以后很隆重夸张的对七悦帮助家里收拾碗筷和洗碗、自己叠衣服的事情进行了鼓励,她还把这事写进了自己的作文。
确实如书中所写,奖赏不能给孩子归属感、赞美也同样(这和正面管教中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是一样的)。
奖赏和惩罚的结果是:这事如果没有给我任何奖赏,那我就违抗他们;如果他们因此惩罚我,我就去反击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
满足感需要通过贡献与合作得到,通过奖赏赢得孩子的合作,是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
D6利用自然合理逻辑结果
惩罚与奖赏无效,那我们就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这对孩子来讲是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
事实上,寒假快结束时,七悦还有好几张口算题没完成,叫她赶紧完成,她的回答是这些题太简单了根本没兴趣做。在答应去完成以后,1个半小时过去,正常30分种完成的3张口算题只完成了大半张,当时我很生气。看到这一章,其实没完成作业的后果是她要承担的,而不是我要承担的。一年级的学生,如果有这样一次教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书中写道:我们没有权利替孩子担负责任,也没有权利替他们收拾残局,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事。
读这一章最大的感受是关心则乱。家长的生气、愤怒等等的原点就是仍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这些背后是”不信任“。而孩子是敏感的,当他意识到他自己不用负责的时候,他会不断挑战家长的底线,此时,家长要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一种大考验。
合理结果是需要家长转变思维的,这个转变需要练习,因为这个已经不是我们惯用的习惯模式,而是”第二习惯”。
读这一章的时候,强烈感觉可以和《正面管教》一起读,从《正面管教》工具卡里找到可以直接应用的,事半功倍啊。明天开始就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