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造访了深圳某“知名”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原打算聊聊中国式众筹首席架构师来华南落地培训的事,看看如何能帮到深圳本地的行业协会。
没想到,他的一番言论却引起了我的深思。在他的世界里,商业就是商业,公益就是公益,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分不清,或者总想把二者纠缠一起,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分清。
相信无论是我,还是其他同学会的架构师同学,并没有过分神化中国式众筹,因为他和其他的所有商业模式没有太大本质的区别,关键是落地和应用。
就像当下非常热捧的思维模型理论一样,在混沌大学的大课上,成甲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思维模型也好(中国式众筹也罢),它就是新飞行员手中的一个学习手册,纵使把手册里的知识背熟了掌握了,你就能说自己会开飞机了吗?能吗?这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中国式众筹要表达的是一种路径,是一种方法论,它并不包治你的百病,甚至还没有完全形成全行业的成功案例。但是,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方法论和商业模式包治百病?查理.芒格的多科学思维模型刚出来的时候被世间认可了吗?巴菲特的长期持有投资理论是他刚做投资的时候就知道的吗?相信答案都是NO,这是一个存量从不断试错、不断纠错到变量的过程,最终形成增量绩效倍增的过程。
今天,有人放大机会的效用,我又开始呵呵了,请问今天你的遇到机会的概率多,还是过去五年、十年、十五年你遇见的机会更多?在前互联网时代,你把握住了一个机会,即便一个普通人,即便没有高学历高能力高水平,也很容易让自己成功。
但是,今天的机会犹如过江之鲫,你又把握住了几个呢?即便你把握住了,你能把机会持续变为价值吗?答案很模糊,因为你缺乏应激机会的整体解码能力,这个能力也许正是我们说得中国式众筹、逆向商业思维、思维模型等等所谓的操作说明书或学员手册,再加上团队、资源、经验、人脉、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昨晚,常飞海外的东航刘洋机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在美国,一位温州华裔富豪讲了他自己当年来美国的创业故事,当时连一张去美国的机票都买不起,后来是亲戚帮助下终于登上去往美国的飞机,他没文化,学历低,在美国只能做最简单的装修工,美国人到点下班,他是哪里有活儿都接,哪里越脏越累就往哪里钻,每天只睡4小时的觉,一个月下来可以挣到2400美元,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他付出同样的劳动也就是30多元......现在,他已经是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富豪了。
机会在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解读,不必过度放大, 互联网革命的下半场,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机会,但把握住机会并编织出一个伟大的企业王国的需要的是你的判断、投入和解码等综合能力。
因共同参加了中国式众筹首席架构师的学习,让我们结交了一群靠谱的同学,经常参加一些全国各地同学会的精彩活动,值了!
跟上一群人加入一个圈子,让我们每天抓着机会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