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一本与《偷影子的人》相媲美的书,但是对于部分人来说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或许和环境时代有关系。
对于故事来说,这一类的书总是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其实它们和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有些类似,都是侧重心灵方面的书。
看过部分国外书的或电影人都会发现,国外的东西总是有意无意的再强调他们的宗教和信仰。当然部分国内的书也有,比如我最近看过的《仓央嘉措诗集传》。
有信仰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就像书里的每个人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时就去祈祷上帝。信仰很多时候给人的是心灵的慰籍和支撑的信念。
中国人其实有一点不好,缺少信仰。很多人习惯把信仰和迷信弄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宗教传播和鬼怪神话传说扯上关系的原因。
当然,其实信仰并不是说一定要信某个宗教。记得以前和朋友讨论为什么日本那么小的一个国家竟然敢欺负中国时也有谈到信仰。
日本其实是个很有信仰的民族,虽然他们的国民信不同的宗教,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他们的国家。所以他们不管在哪想到的都都是他们国家,为了国家他们会不顾一切,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但是中国不行。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地广人多,人多想法就多,所以很难统一,日本地小人少,团结起来比较容易。这个在这里不讨论。
总之,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爱和救赎。用爱和同情拯救一个灵魂,同时这个灵魂改变另一个灵魂,甚至改变一个城市。因为爱可以改变一切。
书中丹弗对郎 “如果你钓来一个朋友是为了捉与放,那我没兴趣当你朋友。但如果你要的是一个真正的朋友,那么我永远是你的朋友”说的这段话我一直印象挺深刻的。
其实很多人和丹佛一样,因为害怕受伤所以拒绝一切的开始。然而不要忘记,在你让自己免于伤害的同时也错过了更多的爱和关怀。
人不是生来多疑的,丹佛的多疑来自他小时候受到的伤害——种族的歧视和屈辱。那么我们呢?
也或许,丹佛拒绝开始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对感情的要求太高,想要的是真挚纯粹的友情。宁缺毋滥,如果一开始就不是真心,那么何必浪费彼此的感情和时间。
其实多多少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记得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自己的这一毛病—— 明明把朋友亲人都装在心里时刻惦念他们,却并不乐意主动联系,甚至有时候频繁的联系都会让自己觉得烦恼和焦躁。
曾经也也一度困惑为什么自己是一个如此薄情而又深情的人, 后来慢慢才明白,其实自己不是害怕什么,而是因为自私,就像丹佛。所以觉得感情是枷锁,不管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
很感谢生命那些陪伴我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朋友,虽然分隔很远,虽然好多不曾建议,但是只要在一起就是无话不说最亲密的人,庆幸自己的幸运才能遇见他们。
或许每个人都有“成为丹弗”的时候后,美好善良的一面被囚禁起来,或者迷失在了路上。但是只要有一天他有幸遇见了爱,不放弃的爱,那份被囚禁的美好就被释放了出来,他也回到最本真善良的他。
上帝给了每个人一把爱的钥匙,解救他人的同时也净化自己。只是太多时候人们吝啬于付出自己的那份爱,对于需要救赎的人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