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半之前,我试着用简书,为了找一个好用的长微博工具。
用简书写了三篇文章之后,我彻底迷上了简书,决心在这里安家,放弃使用了6年的网易博客。
上个月去简书团队拜访时,简叔问我,当初为什么搬家过来呢?是因为我们的编辑器好用吗?
不是,对这一点的感觉并不强烈。
这事儿说来有趣。
在我第一次用简书写作时,看到的是这样的界面,相当与众不同。
页面从左至右,分别是1、纵向的导航条,2、文集目录,3、文章目录,4、内容编辑界面。
乍一看,有点小复杂,但对于初次使用的我来说,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现在所写的内容,将会在这里长期留存,成排成列,集结成册。
文集目录,文章目录,内容编辑界面集成在一个页面里,让我在写作的时候,持续性地受到以上的心理暗示,让我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长微博工具,而是我的个人文库。
当写到第三篇文章时,我很肯定,以后再也离不开它了。
同一时间,编辑器同样好用的写作产品,还有知乎专栏与十五言。知乎专栏顾名思义,是个人的公开专栏,压力颇大,不符合我写作时的散漫随性。
十五言的克隆风波无关紧要,但缺乏“分享到长微博”功能,让我完全没有动力去使用它,难道让我在十五言重建自己的读者圈子?这太折腾。产品本身也缺乏打动我的特色。
而这个“产品特色”,对于简书来说,就是它独特的写作状态。
第一,正如刚才所述,内容与索引并列带来对“个人文库”清晰的认知,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第二,一键进入写作模式后,可以在新建文章,续写文章,修改文章之间快速切换,简而言之,把自己置于“纯粹的写作状态”下,对于从写作中获取快感的人,这种状态微妙而愉悦,传统博客的单线程操作就显得刻板。
第三,写作模式纯净异常,无一分一厘的冗余元素干扰,配合轻盈的发布动作,使得编辑与预览合二为一,特别适合像我这样频繁修改的写作者。
对于不爱写作的人,我想,可能完全体会不到这些产品感受吧。
“内容和目录放一起有什么关系?”
“纯粹的写作状态有什么意义?”
“多点一次预览有什么差别?”
我,我回答不出来啊。这就是一种感觉,感觉你知道吗?像初恋一样甜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