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把作者的意图视为对自我的定位和寻找,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和塑造。
詹姆斯是一个偷渡到美国,借用他人身份的一个华人。作为一个黑头发 黑眼睛的黄种人,从小到大与环境的格格不入,旁人的另眼相看造成了他畏畏缩缩又渴望融入人群的性格。他希望自己平平淡淡,完美地融入人群。一方面 ,他害怕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鼓励子女与人交往,他期望子女能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谐开心地与人共处; 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没有办法直视自己与旁人的差异,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对他的内心造成了持久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他始终没有积极地认识和勇敢地处理自己的与众不同。他鼓励内斯和小伙伴玩耍,但是在内斯受到白人同伴的欺负和隔离时,他怯懦了,他退步了。他的内心就是在告诉他:我们确实不一样,我们确实的低人一等,我们就是要忍气吞声。他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支持和鼓励。一个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人,一个自己都为自己感到羞愧的人,还有谁会高看他呢?
詹姆斯和玛丽琳是很矛盾的一对夫妻,詹姆斯因自己的华人身份总是受到关注,他就希望自己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玛丽琳是一个普通的白人女孩,她希望打破对传统女孩的观点——投身于家庭生活,做一个贤惠的家庭主妇。她希望坚持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事业,希望自己不会泯然于众人,她渴望与众不同!当他们遇见对方,他们都觉得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状态的方式。可惜,追求的迥异最终导致了玛丽琳几个月的离家出走,詹姆斯对中国助教的出轨。对此,我把作者的意图视为对自我的定位和寻找,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和塑造。在电影“千与千寻”中,汤婆婆剥夺人的姓名,实则是对自我的一种剥夺。白龙极力嘱咐千寻一定要记得自己的姓名!我们都容易因环境的影响和外人的眼光而开始改变自己,企图寻求他人的认可。但是,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一个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人,还有谁会认识他呢?
李家的三个孩子性格迥异,也是各有代表性。
内斯是一个有独立自我认知的人,虽然他的梦想没有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但是他依旧坚持自我。他对父母还是有所期待的,即便没有言明,他也是渴望有人关注,有人期许的。没有人关注是一种悲哀,但也是一种幸运。他可以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地自在生长。夜晚独自仰望星空的他,看着变化莫测的星空,他是幸福 的,他是满足的,因为他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方向。他的眼眸中闪着光,他生活的步伐强健有力,他对自己的未来欢欣鼓舞,充满期待。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莉迪亚如此依赖内斯的原因吧。内斯是有根的大树,莉迪亚是柔软的藤蔓,她无法为自己的生长方向做主,只能极力依附内斯的躯干,期望得到向上的力量 ,得到阳光的温暖。
莉迪亚算是本书的主角,一个令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角色。幼时母亲离家出走的经历让她内心留下深深的恐惧。害怕再被母亲抛弃,害怕回到父亲混混沌沌的家庭状态。当她发现了迎合母亲的秘法,发现母亲欣喜的法门之后,她就开始为了母亲的期望而活。当她成为了父母的焦点时,她极力地扮演出父母眼中的优秀女儿。非本真的生活在她的心理逐渐累积起压抑的情绪。学业上的不顺利和内斯的离开加剧了她情绪的崩溃。最后,她下定决心做自己,结局却是选择死亡! 在长期的掩饰生活中,她已经丧失了做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即使她在内心下定了决心,但是还是无法直面父母去打破他们的幻梦。她不想继续现今的生活状态,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转变。她渴望逃离,却不知去往何方。这是多么地悲哀。就像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年老的图书馆管理员获得了自由,却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最终选择在旅馆的房梁上上吊自杀。对人性,对自我的压抑具有不可小觑的力量。
小妹汉娜是一个沉默的存在。她是玛丽琳回归家庭的牵引或者说是台阶。一直以来,她都静静地待在角落,不引人注意。她默默关注着生活中的一切,像一个理智清晰的旁观者,她第一个敏锐地察觉了杰克对内斯的爱意,感觉到莉迪亚异样的情绪。她不渴望谁的关注,也不按谁的期望生活,她不涉及任何矛盾。当最后詹姆斯和玛丽琳认清自我,他们发现了这个安静的女孩。年幼的她代表着一种新的未知的状态,做真正的自己。
希望我们可以以宽容,接纳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迥异的生活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眼光的桎梏。人生这么短,都要为自己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