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决策能力绝对是有迹可循的,接下来我将从决策的分类、决策的方法论、决策的陷阱和决策的行动论四个方面给大家分享目前我所了解到和实践过的决策相关的心得体会。
决策分为直觉决策和理性决策,我们先来说直觉决策。
在时间紧、压力大、变化复杂的自然环境下,我们必须瞬间做出决定,在这个时候,我们使用的是直觉决策。
比如专业的球类运动员与普通人的视觉反应其实是差不多的,而他们迅速的地方在于肢体上的反应。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无意识和产生意识知觉之间有半秒钟的天然延迟,专业运动员正是利用这个延迟做出了快速的判断,让肢体做出反应。这就是直觉决策。
我们在平静的时候心跳缓和,在焦虑的时候心跳加速,而焦虑总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NBA篮球的赛场上经常有很多精彩的绝杀镜头,而我们常说那些成功导演反败为胜的关键先生有一颗大心脏,他们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正是仰仗的心脏和大脑之间的良性作用,一颗反应迅速的心脏使他们保持冷静,帮助大脑快速思考。
心脏的瞬间承受能力和瞬间反应能力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决策水平。
在直觉模式下,人的决策有三个特点。
01.大脑通过部分信息对比过往经验,迅速做出判断。
这是一种经验识别。比如看见穿白大褂的就认为是医生,看见穿警服的就认为是警察,看见中年人拿着保温杯就认为里面泡的是枸杞。
02.过去类似的决定带来的感受,影响着当下的决定。
这是一种情感标记。比如你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你很认可电影的导演,于是下次再碰到他的电影上映,去看的可能性就肯定会大于不去看的可能性。
我在很小时候被一个熊猫的玩偶吓到过(那个玩偶会发出声音),以致于我长大后一直很排斥会发声的玩偶,重来没有买过。
03.如果行的通,不再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法。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比如做考试试卷,我们会以拿分为主,能想出解答路径会马上开始做,而不会想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选购一副耳机也不会非要比对完所有的耳机性能,只要能满足自己需求就可以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都依赖于直觉决策,它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准确性,其实是经验积累使然,它的优点显而易见,省时快速,不耗费我们过多的精力,缺点是在未有大量经验样本积累的情况下,准确率较低。
另一种决策方式是理性决策。
在时间充裕,决定影响重大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需要罗列所有的可行方案,通过有理有据地分析,多维度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最后选出最佳方案。比如选大学、就业方向、在哪买房、跟谁结婚这种就是理性决策。
在理性模式下,人的决策只有一个特点,结果比理由重要。
如果细加琢磨,我们就会发现,理由再充分,也不一定能作为行动的依据。第一理由不一定会周全,第二理由可能是为了合理化行动而编的。
比如在工作中同事让你受了委屈,你感觉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你想要去报复一下,这是你的理由,但你如果运用理性决策,就不一定会这样去做,因为你的报复行为可能会影响你的职业前途。
理性决策要追求得是成本少、收益大的好结果。
生活中的情况很复杂,有的选择之间无法直接比较,这时候我们就要把各个选项带来的价值量化,而最常见的量化单位就金钱。
量化的过程是非常主观的,比如对于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是去看电影还是看书,每个人在心里给它们标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决策的好坏本身也是因人而异的,只要你明确自己的目的,就不难做出让自己不后悔的决策。
决策的方法论其实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一些,列出来无非以下几点。
直觉决策:
1.凭借经验找到最先冒出来的方案;
2.在心里模拟判断方案是否可行;
3.如果可行,立刻执行。
在直觉模式下,做决策不是比较各个方案的过程,而是模拟演练的结果。
理性决策:
1.罗列所有的可行方案;
2.依据事实,分析比较各方案优劣;
3.采用最有优势的方案。
在理性模式下,一切以可预测的结果为导向,尽量屏蔽情绪和习惯的偏好。
接下来讲讲需要避开的决策陷阱。
01. 忘记计算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这个选择而放弃的别的选择所带来的最大收益。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满天飞,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可以选择逛淘宝也可以选择工作,假设你两个小时的工作能赚到100元,那么如果你选择逛淘宝,这个决策(逛淘宝)的机会成本就是100元。
又比如你开车从A地点到B地点,有两选个选择,走路线C会碰上拥堵,而走路线D,不堵但需要收取过路费(上高速),影响你做选择的,不应该只是过路费,还有你能利用两条路线到达时间差所创造的最大价值。
02. 把沉没成本计算了进来。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已经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决策发生改变的成本。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去电影院看到一部烂电影,这时你有两个选择,马上离开和继续看下去,你会怎么选?“票钱都花了,来都来了,不看可惜了。”这其实不能作为你选择继续看下去的决策理由。
因为票钱和过来电影院所花的时间已经消耗了,是沉没成本,没法退票没法重来,而如果你待下去,只会继续消耗你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当然,如果你实在无聊,回去也没有想做的事情,也可以继续呆下去,这时候你的决策理由是面向现在和将来的,而不是过去。要不掉入这个陷阱就要做到既往不念,纵情未来。
03.根据误导性经验产生错误预判。
这种陷阱其实是指在文章最开头的经验模式中加入不起眼的变量,而导致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
比如把网球的场地换到高原,或把球的重量改变的情况下,专业运动员的失误率比普通人更高。这是因为情况改变而导致的经验失效。所以在以经验模式为判断基础的情况下,要格外留心环境中的变量是否改变。
最后讲讲决策的行动论。
我给行动论的定义是:
在脑海中可视化的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基于方法论的方法论。
它由以下四步组成:
1.给选择添加必要条件;
2.为每个条件按重要程度打分并排序;
3.把条件减少到三个;
4.复盘。
这里其实遵循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不展开说,有兴趣可以自查百科。
而3其实是个很经典的数字,如果你不能在3个必要条件内把事情或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证明你还没有真正搞懂它。
人生的重大决策能重新选择的机会不多,容错率很低,我们唯有在平时的日常的小决策和中决策中不断练习,才能增加重大决策时我们选择正确的概率,但你要知道,即使做了再多的练习,也无法保证我们一定在下次选择成功,我们始终要面对的是不确定的未来。
必要条件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明确目的是什么,才能帮你快速找到必要条件。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买洗发水的目的是为了洗干净头发,所以我的必要条件是1.能用,没了。我买键盘是为了能快速打字,偶尔也能玩竞技游戏,同时还能发(zhuang)光(bi)。于是我买了雷蛇的机械键盘。
整个决策过程相当轻松,不纠结,快速正确。当然选择过后我也会复盘,看看是否整个决策过程中有新的经验和新的信息进来,如果有,会根据情况调整必要的条件。
这套行动论必须基于大量的练习,才能开花结果,最终它不仅能帮你快速正确的决策,更能培养你的个人原则,孵化你的价值观。
如果是个人决策,可以听大多数人怎么说,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做决定。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而如果是共同决策,则要充分考虑各方的立脚点,分析每个观点中的个人偏好,最后的决定往往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最后,请牢记,所有准确可靠的直觉决策全部来自于大量的理性决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