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树丽
01.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相信我们每个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问题出现或多或少的焦虑,甚至是苦痛,我们的育儿之路就像升级打怪,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我们很多妈妈总是在为“我该怎么办”求解。
我们生了个孩子,却把自己变成了人质。
事实上,任何复杂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思想去诠释,当我们把育儿看成一段关系,我们才能寻到更好的相处模式,才能有合作双赢或合作多赢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说过一句话:
育儿要把80%的力气,花在搞好亲子关系上。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大部分的育人问题,都是亲子关系中的情感联结没有做好,而情感联结的好坏,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成就乃至社交都产生影响。
02.
昨天读书分享后,我下楼换书并挑选书。我听见一个妈妈坐在孩子的对面在哭诉,内容无外乎是自己陪着孩子写作业,多么委屈多么辛苦,自己为了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我看了一眼对面的孩子,他面无表情,一脸平静,孩子并没有因为自己给母亲带来如此多的困扰而表现出一点点的内疚或难过,甚至连“对不起”也没说。
再后来,母亲说到伤心处开始大哭甚至忍不住要揍自己儿子,我相信这之前她应该是揍过儿子了,因为她一直用“再”这个字。
我忍不住叹息。
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我更能从一个无助的母亲的角度理解她的不易与无奈。
我突然想起“最可怕的是一群不懂爱的父母在拼命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
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热爱读书,或者纠结应该怎样指导孩子读书等等,我的答案很简单:家长拿起书本,才是最正确的示范。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孩子模仿什么人?首先就是父母。
人是关系的产物,我们一生要面对很多关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朋友讲究“志同道合”,这些关系都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但所有的关系都能带来一个美好的副产品——自我成长。
想要一个更好的孩子,你得先当一个“配得上好孩子”的父母,想改变孩子,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抱怨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03.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直升机式父母”,,劳心劳力地为孩子操持着一切,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上培训班,买学区房,挑选学校和填报志愿,甚至工作和结婚对象选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即便如此我们就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了吗?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事与愿违,我们的方向错了,跑再远都是南辕北辙。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唠叨,其实会害了孩子。就如书店里的这个妈妈,她的本意是为孩子好,但是在书店这个环境中批评孩子就是错误的选择,孩子非但不会接受,甚至反过来还会记恨妈妈这样做让他丢脸。
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喜欢在人多的时候批评孩子,让孩子体会丢丢人的滋味,让他永远记住这样的感觉,这样他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被领导在大庭广众下批评,我们会鼓励自己下次一定要好好表现吗?
所以用不正确的方式批评孩子就是给孩子贴标签,很奇怪的是你认为孩子什么样,他就会变成你标签上的样子。当然最可怕的后果是造成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更体会不到价值感,从而失去兴趣和自信。
现在有很多孩子不爱学习,不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学不会,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你就不是上学的料”,所以他们才成了“习得性无助”,他们才选择的放弃。
04.
那个哭泣的母亲一直在数落孩子不写作业,非得自己逼着写,陪着写,甚至揍他一顿才能坐下写,听起来好像是孩子的错,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父母的错,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我看过一个父亲带娃的视频,为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上桌子上面玩,他用一个鸡蛋做示范,鸡蛋从桌子上掉下来摔的稀巴碎,孩子马上就明白了原来这样做是危险的。
孩子从小有规则意识,他就会明白规则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他就愿意去遵守规则,敬畏规则。
其实我们都知道发脾气和打骂孩子是最无能的表现,聪明的价值会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养成一个好习惯,成年人尚需不断地被提点、实践、反复,更何况孩子?给孩子立规矩,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重复多少次都不要嫌多。我们做家长的职责,本来就是帮助孩子长成一个更好的样子。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更温柔的妈妈看到他、更平静的妈妈接纳他、更积极的妈妈带领他。
所有妈妈都请先记住这一点:
只有放下功利心,和自己达成和解,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
你的亲子关系才价值千万!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