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电脑桌面有些凌乱,今天便下定决心整理一番。点开了一直没整理过的“已办与待办”文件夹,三十多个主题文件躺在里面,一如两年之前。
原来那个时候就喜欢把学习计划当做零号文件,两年后再看果然非常扎心。
后来静下来想,扎心程度其实完全由当下状态决定的,这只用一个分类讨论即可。
1. 当下学习计划不能完成的前提下,① 大一学习计划能完成 => 感慨今不如昔,② 大一学习计划也不能完成 => 迷惘不知进取。
2. 在当下学习计划能完成的前提下,①时,对自己习惯很满意,抚掌快慰;②时,深感如今进步很大,抚掌快慰。
回看计划令我唏嘘,唏嘘本质却是对当下的叹喟。
怀念当初刚进入复旦的状态。万分期待,但心头很沉静。觉得无限可能,又觉未来可期。入校第一天就特意逛了逛学校周边所有的书店,逛书店总有人生苦短之感,当即淘了一本二手《西方哲学史》回寝慢慢啃。
看到这一段记录,当时不急不躁的单纯心态又仿佛重新被拾起:
也因此沉吟一阵,为自己树立了豪迈宏大的“终身阅读计划”,觉得自己很渺小,但却很纯粹,很坚定。
真的按照那个计划在行动,一两周总会入一本新书,学期末书架摆满了我淘回的旧书。既有《西方哲学史》这样比较难啃的大块头,又有图灵图书编纂的这种《人工智能漫谈》的科普。
所以回忆起来很欣赏当时的我呀,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尝试的勇气。不功利、不急躁,有事就刷数学分析,没事就拿本闲书看着,或是往社团跑。
那时觉得阳光灿烂,时光短暂,所以得好好计划好好珍惜。没想到两年后确实有这般的回忆时刻了。
而最近的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却让我面对曾经的自己感到羞愧。其实仔细想来,自己其实很少去做有具体目标的事情。
大抵是阅读旅行看电影之类,这些事情之所以能让我有一个好的心态,因为没有具体目标,不功利。
再加之,看的作品中不乏伟大的思想,因此常感觉与之相比,眼前事何足为忧?
而如今大三的我,需要做的却真的是“眼前事”了。编程项目、英语考试、实验室算法……每一项都有具体的反馈期限,反馈标准也清楚明了。目标再具体不过了,实现却觉得我的经验与习惯不令自己满意,完全和当初是两种心态了。
但不管怎样说,可以怀念、可以像大一那样沉淀下来,这是坚持。
还学会如何去完成具体目标的事情,做以前没做到的,这是超越。
两个都是我现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