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276天,累计共67次(18来6box21咨22观)
1.来访者一定对某些事情具有动机。来访者并不缺少动机,咨询师的工作则是找到这些动机的对象。看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了一个理由,就是来访者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也就是有动机的。我们都知道动机是直接推动来访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者是外部的动力。而来访者之所以会采取一些行动,他都是有自己的起心动念的,而这些起心动念就是来访者的动机。我们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寻找到这样的动机。因为当找到这样的动机的时候,是更有利于来访者去行动的。当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咨询师的立场是不评判、不预设,也就是说,对于当事人行为背后的意义,也就是动机,我们只是陪着他们去探讨,但是并不会去更多的评判或者是预设,我们是寻找。那么当我们找到这些动机的时候,就像刘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好奇三问,那第一问其实也就是在帮助我们去寻找这样的动机。好奇三问的第一问会问说:“是什么,让你希望有这样的改变?”那这其实就是在探讨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他期待有这样的改变,这也是在帮助来访者寻找动机的过程。
2.咨询师的工作是找到每个来访者独特的合作方式,并想办法配合他们的这种合作方式。“阻抗”的观点会阻碍咨询师与来访者发展一段合作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合作。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咨询师,要想把咨询工作做好,一定要和来访者建立合作的关系。就像我们的创始人茵素女士所说的:“没有不合作的来访者,只有不懂得合作方法的心理咨询师。”那我们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找到每个来访者的合作方式。当然这样的合作方式对每个来访者来说都是独特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针对他们个体的。在这里提到了阻抗的观点。对于其他流派来说,很多时候就会觉得来访者是不合作的,他是阻抗的。但是对于我们SFBT来说,他对于阻抗有自己不一样的认识。他认为其实阻抗是来访者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有可能是对他自身现实需求的一种谨慎。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阻抗是对咨询师的不合作,而且也有可能这种阻抗是来自于治疗师,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过失。换句话说有可能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了不符合他实际情况的干预。比如说没有贴近当事人的需求和目标,所以引发了当事人的阻抗。SFBT的咨询师认为阻抗也是对方独特的一种配合方式而已。在SFBT咨询师的眼里,其实阻抗也是一种合作方式。所以对于我们和来访者来说,建立合作才是我们去共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我们这里并没有阻抗,有的只是可能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那么在这里我就想到,不光是对于我们咨询师,其实和孩子的合作也是如此。孩子的不配合,如果我们认为是阻抗,认为是对我们的不支持,那可能就会引发更糟糕的亲子关系。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暂时的不合作,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对方法,那就会让我们心态更加平和,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寻找更多的合作的方式。所以这一点对于我们SFBT的咨询师来说也是非常独特的理念之一。没有阻抗,只有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而已。
3.尝试理解问题的原因并非是必要的,尤其对寻找解决方案并没有直接的作用。有时讨论问题对于来访者亦无益处。对于这一点,我想对来学习的老师们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去更多的、过多的去讨论原因。当然不讨论并不是说绝对的不在问题上纠缠,只是说我们更多的把讨论的关注点或者说讨论的这个重点放在了问题的解决上,并不是我们在这个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讲师的孟老师就谈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就像我们现在新冠疫情还是比较严重,那么我们即便不知道这个新冠疫情,他的第一人来自哪里,也不知道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也并不妨碍我们去寻找治疗的方式和方法。确实现在孟老师的小场景、小例子真的是信手拈来,这个例子放在这里真的是非常合适,我们不知道原因,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像我们在这里说的,我们并不把重点更多的关注在讨论原因上。白皮书中有一个基本精神也讲到了“更多的是关注于当事人的未来,而非过去的问题或者是现在的冲突”。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情未必有因,而且有的事情他即便有因,他也未必有解或者说有果。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去更多的纠缠原因,而是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解决问题上,这才更是体现了我们焦点的高效。焦点之所以高效,就是不在问题的纠缠,而是更多的去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当事人的改变。
4.成功的咨询在于能够明确来访者究竟想通过咨询得到什么。一旦这个目标确立,治疗工作就会变为找出一种最快实现目标的方式。在这个基本假设中,其实谈到的就是我们的目标,成功的咨询就是要能够很快的明确来访者他究竟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说他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知道目标就像灯塔,能够帮我们聚焦到我们想要去的那个地方,而我们的咨询师就像手电筒的光一样,我们这个光照射到哪里,可能就会引导到来访者去到哪里。而这里其实更多的我们的光的走向就是要和来访者共同探讨他的目标。现在谈到孩子们学习没有动力,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孩子们没有目标,不光是孩子,对于我们很多成年人来说,身边很多人也是浑浑噩噩的,因为他们也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那对于我们的心理咨询师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去和来访者探讨他的目标,其实就是要帮助他去寻找到他生活中他想要的那个点。当他明确了自己想要的那个点的时候,他的这个目标明确了,那么他的行动才会更直接、更有效。而我们所学的那些技术性的问句,包括假设问句、奇迹问句、关系问句、差异问句、评量问句等等,其实都是在要帮助来访者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当然关于目标,对于老师们来说可能都能够讲一节单独的微课了。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治疗师是不能改变来访者的。那么只有来访者才能够改变他自己,所以这个目标是由来访者自己决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去共同寻找。
5.无论问题模式多么顽固,来访者总有按照解决方案行动的时候,最“合算”的方法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到“哪些是有效的”。在这里其实就是谈到了例外,无论问题多么顽固,无论问题是否经常存在,但是来访者总有解决的时候,那什么时候是他解决的时候?就是例外发生的时候,就是问题该发生,而没有发生的时候,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例外。而我们帮助来访者找到哪些是有效的,那这些例外对于来访者来说就是有效的。我们都知道问题是不会一直在发生的,那么当问题应该发生而没有发生的时候,其实就是来访者采取了解决方式的时候,我们SFBT一直坚持的一种干预手段就是去寻找例外。当然可能在寻找例外的过程中,来访者他之前并没有成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供他以后重复使用。即便是如此,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仍然会有一些现成的例子,是关于自己这个问题没有发生的时候采取的例外,在这里自然蕴含着他的解决之道。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到这些例外,这些例外对于来访者来说就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6.无论这个问题有多么的顽固,并不代表背后的病例,他们只是来访者不想做的事情。在很多个案中,来访者最有权决定问题什么时候得到解决。在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问题背后的病理并不是我们去深究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去深究问题行为的根源,不去把问题扩大化。这也就是在白皮书中提到的去病理化,我们不更多的给来访者贴标签。如果我们给来访者贴标签,就会让来访者困在问题里。就像我们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一样,如果孩子只是喜欢打游戏,而我们却把喜欢打游戏给他等同于不求上进,那么这其实就是给孩子病理化了,给他贴了标签,而这样的贴标签只会让孩子卡在这个问题里头,让他卡在这个标签里。实际上孩子只是喜欢打游戏而已,但并不代表着他就是不求上进,可能在其他事情方面,他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像文中说的,他们只是来访者不想做的事情,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来访者不想做,并不代表来访者就是这样的人。也就是说对于SFBT的咨询师来说,我们只是说他被这个问题困住了,而我们并不会说他是生病了。在很多个案中,来访者最有权决定问题什么时候得到解决。这也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一样,治疗师并不能改变来访者,只有来访者才能改变自己。那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了,只有来访者最有发言权。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贴标签。对于来访者来说,他们面对问题其实也就是他们改变的开始。因为出现了问题,他们遇到了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有着自己的应对的方法。所以对于来访者来说,在这个和问题共存的状态下,什么时候他们觉得问题得到解决了,是他们最有决定权的,而并不是我们咨询师最有决定权。同时我们也别忘了,来访者才是最了解自己问题的专家,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所以这个问题是否是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来访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7.有时候着手问题解决,仅仅需要一个很小的改变,不必总是看到与这个问题有牵涉的每一个人,甚至不需要看到说自己有问题的人。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在白皮书中有一个约练的任务,就是老师们共同来进行一场约练,不说出自己的困惑。我们用技巧性问句来进行询问,在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我们发现即便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在技巧性问句的协助下,问题往往也能够得到解决。这其实就是说明了解决之道不见得一定会与问题有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因果论。有时候哪怕我们不知道问题,甚至不需要看到这个说自己有问题的人,只要我们去寻找例外,去寻找目标,去开始一小步的行动,那么这个问题也会得到解决。而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真的往往是来自于一小步的改变。就像我们说的,一小步的改变会带来滚雪球的效应。
德·沙泽尔将向上面几点总结为三大原则,他认为,这三个原则形成了高效治疗的哲学根基。那么这三个原则就是不破不补、有用就多做一些、无效则试试别的。那么在这里可以概括为十六字的方针:“不破不补、不坏不修、有效继续、无效改变。”
在德·沙泽尔参与撰写的最后一本书中,他又补充了一些基本理念。
1.小改变会带来大变化,也就是刘老师讲得滚雪球的效应,我们日不见其增,月见其长;月不见其长,年见其长。小改变必然会带来大的变化。
2.解决方案与问题不一定直接相关。也就是我们更多的需要聚焦解决,而并不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纠结原因上
3.形成解决方案的语言与描述问题的语言有所不同。在我看来,就是当我们关注问题的时候,问题就会越多。而当我们关注解决的时候,方法就会越多。
4.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定存在可以使用的例外。而这个例外就是解决之道。
5.未来可以被创造和协商。看到这句话,我们就觉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每个人会被过去所影响,但是却不会被过去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