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约好友去补了今夏的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得不说,影片中制作精良的特效堪称一流,整个故事硬核发人深省,各种笑点、泪点、燃点更是让人看得大呼过瘾。
剧中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对抗命运的英雄式独立宣言让人振奋,作为宝妈,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熊孩子,始终被他的父母温柔以待,享受着无条件的包容和爱。
这种爱,不仅仅是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是天天关心学了多少本事,而是明知道哪吒是魔丸降世,还心甘情愿地接纳他;当面对全村人的偏见误解时,信任他并主动承担责罚;当所有人觉得他无可救药时,始终相信他有一颗向善的心;知道他活不过三岁, 甘愿牺牲自己去延续孩子的生命。
从出生就自带原罪的魔丸哪吒,在父母的接纳和爱的滋养下, 生出善心,一心想通过降妖除魔来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虽然屡遭误解,在最后紧要关头他还是选择出战,拯救陈塘关一村百姓性命。
02
在另一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中,被分配到贵族学校的一批贫民窟孩子,学校将他们全都编到一个班级里,不给好的老师和教学条件,把他们当作透明人。起初,为了融入这个有钱人的圈子,他们好学上进,可不论如何努力,总是遭受老师的歧视和有钱学生的鄙夷。
因为被长期打压和歧视,这群在学校被边缘化的孩子,开始破罐破摔,打架斗殴、在教室里养动物、抽烟喝酒、化妆打牌、捉弄新来的老师。一系列破坏行为后,校方更加确信:他们是天生的失败者。
在某个环境中,当受挫的次数太多,导致再也不相信下一次会有什么不同,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
也就是说,遭受重复失败体验的人,很可能越来越“失败”。这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从经验中学到的“不自信”所导致的。
电影中的这群备受歧视的孩子,“习得”了“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改变这一切、好好学习是没有用的”这一信念。“那些有钱的学生,恐怕连擦屁股都有人伺候;而我们上一次厕所却要排50个人的队伍。”“拿到了级长的奖章有什么用呢?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罢了。”
幸运的是,这群顽劣不堪、不可救药的孩子,迎来了一位拯救他们的天使:患先天神经性疾病,从小受到百般歧视,却不向命运低头的奈娜老师。
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奈娜明白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她用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付出无条件的信任和包容,将外人眼里“顽劣不堪”的学生从悬崖边上拉回。重新找回自信的孩子,开始积极面对生活、奋发读书,最后,学渣们考试全部合格,其中一女孩获得从前不敢奢望的年级优秀徽章。
03
现实生活当中,熊孩子的身影随处可见:
去朋友家做客,孩子沙发上乱跳,客厅房间四处乱翻;
跟邻居家孩子打闹,用小石头砸破了别人的脑袋;
没同意看电视,哭闹撒泼,对父母或家里长辈拳打脚踢;
公交地铁里,疯跑打闹,碰碰别人包,扯扯头发;
上课大声讲话,喜欢搞恶作剧;
沉迷于电视、手机游戏;
......
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讲道理不听,打骂吼叫不管用,家长们很无奈,难到我们真的拿这样的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 ?
1.溺爱
现代家庭,很多孩子是独生子,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不迁就好像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爱,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所有人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应当。以至于到了不同环境,仍然我行我素,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
前不久,一则3岁外国小男孩独自给妈妈做饭的视频火遍全网,大家纷纷用它来对比中国的31岁巨婴:
父母习惯了竭尽所能事事代劳,却忘记了要放开手让孩子独立处事,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刁蛮放纵,自私自利,每逢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不满和抱怨。当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时,屡屡受挫导致心理脆弱,失去中心地位和存在感,更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2.忽视
与溺爱相反的,是不少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尚未建立,就扔给远方的爷爷奶奶。当孩子哭闹时,没人会耐心沟通,当出了一点小错,多半是吼叫责骂。这类的孩子,从小缺少关注,他们往往会通过搞破坏,来吸引家人的关心和爱。
像《嗝嗝老师》中,爱搞破坏的9F班学生,家境贫寒,很小便开始帮父母干活养家,缺少关心和陪伴,在学校不被同学和老师待见,他们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于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刺伤到他们敏感的内心,扎破同学的足球还大打出手,搞各种恶作剧想气走新来的老师。
哪吒从小就被全村人排斥,所有人避他如瘟疫, 他一直渴望被认可和接受。当救下了被妖怪吞走的小女孩,而女孩的哥哥和家人居然带了全村人举起棍棒和锄头要置他于死地!那一刻,他憎恨这个世界,仇恨爆发出体内无穷的破坏力。
3.教育失当
在孩子成长初期,如果父母都失位了,没有在他人格形成地雏形阶段,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给他输入关于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那么这个孩子就会陷入迷茫和混沌。
他们会去观察身边的朋友,寻找榜样,比如成为一个学校里的小霸王会很威风,从影视剧中模仿,像古惑仔一样每天打打杀杀觉得很潇洒。
如果父母能够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有益于社会的,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那么孩子会将父母当成榜样,学习父母的优点,而不会轻易坠下道德的滑坡。
如何让“熊孩子”变成“别人家”的优秀孩子呢?
1)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家是孩子安全的庇护所,当一个家庭不再成为情感的归属地,到处充斥着责骂、暴怒、甚至是不安,在这种环境下最先受到伤害的往往都是孩子。父母给予无条件的爱和包容,孩子才会有应对生活和困难的勇气。
温尼科特说:“父母要像一个容器,让孩子感受到世界已经准备好,接纳他的本能如排山倒海般涌来。”
哪吒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让魔童拥有一颗匡扶正义的心,在最后生死存亡之际,选择原谅和出战拯救那些曾经误解他的人。嗝嗝老师无条件的包容和信任,让学渣们重新拾起面对生活、追求梦想的勇气,最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和价值的人。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爱和包容,表现为不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把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玩游戏、讲故事、户外运动,并给予充分的自由。在孩子犯错时,以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背后的需求,真正信任和理解孩子,耐心等待他们成长。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说:“ 真正无条件的爱,意味着你不会忽略父母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成长。无论他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
2)多肯定和鼓励孩子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叫做 【罗森塔尔效应】:
在美国随机给小孩子分组,然后告诉老师,这群小孩子是非常聪明的,这群小孩子是不聪明的,结果被贴上聪明标签的小孩子真的就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且老师对这些学生越来越照顾,最后,这些随机说很聪明的孩子,结果真成了学习成绩排名前20%的学生。
面对熊孩子,对他们的好行为我们应给予及时正向的鼓励,比如:"今天你做的这件事非常棒,妈妈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勇敢、有担当的孩子。”“这个主意真不错,爸爸看到你是一个肯懂脑筋,很有创意的孩子”" 谢谢你,今天在叔叔家好好吃饭、带妹妹一起玩,对人还很有礼貌。你的配合让爸爸妈妈在叔叔家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会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对于孩子一些“坏”行为,再适时给予引导,孩子慢慢就会变好。
罗森塔尔效应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坏孩子”的帽子。哪吒从出生起就便被世人贴上“妖怪”的标签,当他通过百般努力仍然无法改变人们的偏见时,便开大搞破坏,小到家里的物件、院墙,大到整个陈塘关的房屋、路面,全部摧毁,他想告诉别人:都说我坏,那我就坏给你们看。
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说,永远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比如:“你就是个胆小鬼!你真没出息!你笨得像头猪”等等,这样的话,说一次,就会瞬间摧毁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价值感,后果是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性格懦弱。
3)相信孩子可以变好
哪吒是魔丸转世,从天地道义上来看确实是一个无药可救甚至十恶不赦的“坏孩子”,但三年的时光让他改变了许多,从最初的顽劣不堪,到随后降妖除魔、拯救世人成为英雄,他是完美逆袭的。
没有哪个孩子一开始就是坏的,即使短暂的行为表现得不理想, 相信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嗝嗝老师》里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面对一群待拯救的顽童,她让孩子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最害怕恐惧的事,然后教他们折成纸飞机,在楼顶放飞。
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定格在害怕的事情上,那么就直面它,将恐惧转化成前进的动力。破坏大王们,需要的不是打骂吼叫,而是一个引导他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恐惧的好老师,在童年期,这个老师其实就是他最亲近的父母。
4)创造有爱的环境
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很多人忽然意识到从前纠结想不通的问题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都挺好》电视剧中,苏明玉从小受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一直被忽视打压,长大后成为一个强势冷漠的人,不敢坦然去爱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心理学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一个人的不快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父母相爱,家庭和睦,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是打下孩子阳光健康心理的基石。在爱的滋养下,进入学校、走向社会时,面对困难挫折更有勇气和力量。
其实,所有孩子都是无辜的,没有人天性是恶的。
只要父母给予足够的爱与包容,为孩子创造充满爱的环境,在教育上张弛有度,不溺爱不忽视,以身作则,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他们的行为,相信每个熊孩子都会回报给我们惊喜。
我是左手育儿右手精进的黛西,关注我,一起探讨育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