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在磨练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如何做人,就是小时候妈妈教我们的道德,不可说谎,不给人添乱,要正直不贪心,不能只顾自己等等……
这也是我们中国思想的明明德,明心复性。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那么如果有一个是零,那么最后的结果是0,那么嗯,如果都是10,那么当三个相乘的时候就是300,所以每一项都很重要
如何磨练心性?从坚持,谨慎,行善,活好当下的每一天,踏实认真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感恩,知足……
心态决定命运,病也是心的投影。
思想是画笔,人生是画布人的思想不同,人生的画卷也不同,改变你的心态,你人生的色彩可以绚烂夺目。
因果法则是大自然的法则
稻盛和夫先生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最后入佛门之后还很谦虚,认识到自己有不成熟的一面,真正了不起的人,往往是隐于市井具备美好心灵,能真正的发起善心,帮助别人的人默默无闻,更为高尚。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有多重结构:一、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二感性主宰无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三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等四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实的经验与业障。五,真我。位于西宁中心的内河,充满真善美。
我们心灵的中央部位存在真我其外围环绕着灵魂,而灵魂外侧覆盖着本能,人以这样的心态降临人世,比如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就要吸吮母乳,这是喂于心灵最外层的本能形成的“业”然后伴随着人的成长,在本能外侧形成了感性,又在感性外侧形成了知性,就是说人在出生成长过程中,心灵会从中央向外拓展形成多层结构,相反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由外向内一层剥落,比如老年痴呆,首先是知识道理,逻辑推理等知性的功能开始衰退,老人变得像孩子一样,感情外露,接着感情感性逐步迟钝,怎能凸显,再后来本能生命力也弱化,慢慢进入死亡。
佛教认为万物皆有佛性真我就是佛性,本身就是宇宙的睿智本身就是万物的真理,一切事物的本质,这样的真我存在于我们的心灵的正中央。
因而它完美至极,它充满着爱诚以及协调和谐,它兼备真善美,人类为什么不懈地追求真善美呢?因为人的心灵的中央存在真,我真我具备真善美,正因为我们心中本来就潜藏着着我,我们才会苦苦追寻,锲而不舍。
真我被灵魂紧紧的包裹,那么灵魂他收纳了人在多次转世投胎过程中累积的所有业障。让我们勤奋工作,满怀感谢之心,思善行善,真正的反省,严格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磨练心性提升人格,换句话说全力以赴的去做好上述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之所在,我认为,除此之外人生再无别的意义。